烏椒煎

烏椒煎

WU JIAO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7%
心經 7%
心包經 7%
膀胱經 7%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在烏椒煎中,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斂肺止咳之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肺氣虛損、津液不足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入肺、脾、胃經,能生津止渴,緩解因燥熱津傷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烏梅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烏椒煎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對於寒邪內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花椒能起到溫暖脾胃、驅寒止痛的作用。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烏椒煎中其他藥材如烏梅、肉桂等,多偏寒涼,而花椒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花椒與其他藥材相配伍,能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椒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口吐清涎,恐繫蟲症」,意指患者出現口中清稀涎沫頻吐之症,且可能與腸道寄生蟲(如蛔蟲)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症狀多因中焦虛寒、蟲擾氣逆所致,蟲動則涎液上泛。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烏梅

    • 酸收安蟲:烏梅味酸,據《神農本草經》載能「下氣,除熱煩滿,安心」,其酸味可抑制蛔蟲躁動(蛔蟲得酸則伏),減少蟲體上擾導致的吐涎。
    • 生津斂液:雖主治吐涎,但烏梅兼能生津,以防花椒、生薑之辛燥傷陰,調和藥性。
  2. 臣藥:花椒

    • 辛溫殺蟲:花椒性溫味辛,《本草綱目》謂其「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殺蟲」,透過辛溫之性溫中散寒,殺蟲止痛,針對蟲症之本(寒濕蟲積)。
    • 溫中止嘔:辛香之氣可降逆止嘔,改善胃氣上逆所致吐涎。
  3. 佐藥:生薑

    • 散寒和胃:生薑辛溫,能溫中止嘔,助花椒散中焦寒邪,協同降逆止涎。
    • 解毒調和:緩解蟲毒對胃腸的刺激,並制約烏梅之酸收過度。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酸辛並用:烏梅之酸收與花椒、生薑之辛散形成「伏蟲—驅蟲」協同機制,既安蛔又溫通,符合張仲景烏梅丸(治蛔厥)的組方思維。
  • 寒溫調和:針對「蟲因寒動」的病機,以辛溫藥散寒,酸味藥制蟲,兼顧標本。
  • 氣液同調:烏梅斂涎生津,佐以辛溫藥化濕,適用於寒濕夾雜、津液不固之證。

四、延伸推論之可能功效

  1. 緩解腹痛:花椒與烏梅配伍,對寒性蟲積腹痛(如蛔蟲性腸梗阻)有鬆弛平滑肌之效。
  2. 調理脾胃虛寒:若無蟲症,亦可改善中焦虛寒所致的涎多、脘冷。

此方簡而力專,體現古人「藥簡效宏」的辨證思維,以酸收、辛溫共奏安蟲止涎之功。

傳統服藥法


烏梅、花椒。
加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椒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烏梅、花椒。 主治:口吐清涎,恐繫蟲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