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瘵蟲方

下瘵蟲方

XIA ZHAI CHONG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4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胃經 19%
脾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4%
心經 4%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瘵蟲方」中使用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驅除蟲積: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殺蟲止痛的功效。下瘵蟲方治療的是瘵蟲積聚於腸胃,導致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花椒溫中散寒,可驅散寒邪,並殺滅腸道中的瘵蟲,從而緩解症狀。
  2. 溫陽化氣,助藥力達標: 方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雖能健脾益氣,但性偏溫和,需要花椒溫陽化氣,助其藥力達標,才能更有效地驅除瘵蟲,恢復腸胃功能。

下瘵蟲方中包含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烏梅性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收斂腸道,止瀉止痢。下瘵蟲方治瘵蟲病,病症多為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腹瀉、痢疾等症,烏梅可收斂止瀉,緩解腸道蠕動,固護脾胃。
  2. 消食導滯,殺蟲止癢:烏梅性酸,能消食導滯,對於瘵蟲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烏梅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抑制瘵蟲的滋生,減輕瘙癢等不適。

綜上所述,烏梅在收斂固澀、消食導滯、殺蟲止癢方面均有功效,符合下瘵蟲方的治病機理,故列為方劑組成之一。

下瘵蟲方中加入青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瘵蟲病症常伴有熱毒內蘊、血熱妄行,青黛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瘵蟲病症的熱毒和出血症狀。
  2. 散瘀消腫,止癢止痛:青黛還有散瘀消腫、止癢止痛的功效。瘵蟲病症常伴有皮膚瘙癢、腫痛等症狀,青黛能散瘀消腫,止癢止痛,減輕患者的痛苦。

下瘵蟲方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下瘵蟲方主要針對體內濕熱蘊結,導致下瘵蟲症,而薏苡仁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排出,有助於改善病情。

二、健脾除濕:薏苡仁還能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防止濕邪在體內積聚。下瘵蟲症常伴隨脾胃虛弱,薏苡仁可補脾健胃,從根源上改善濕熱蘊結,進一步治療下瘵蟲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下瘵蟲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下瘵蟲方主要治療「勞瘵」,即古代所稱的癆病,類似現代肺結核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方名中「下瘵蟲」即表明其治療目的在驅除導致勞瘵的「瘵蟲」,反映了古代對結核病的寄生蟲致病觀。此方通過驅蟲、清熱、調節機體機能來治療癆病所致的虛損狀態。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組成藥物

  • 蜀椒:辛苦溫,具殺蟲止痛、溫中散寒之功,能驅除體內寄生的瘵蟲。
  • 烏梅:酸澀平,有收斂生津、殺蟲止痢之效,配合蜀椒增強驅蟲作用。
  • 青黛:咸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針對瘵蟲所致內熱。
  • 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滲濕、清熱排膿,扶助正氣、祛除濕邪。

組方邏輯: 此方體現了「殺蟲為主,兼顧調理」的治療思路。蜀椒與烏梅相配,形成酸苦驅蟲的經典組合;青黛清解瘵蟲蘊生之熱毒;薏苡仁健脾扶正,防止驅蟲藥傷正。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既針對病因(瘵蟲),又顧及病機(熱毒蘊結、氣陰耗傷)。

可能機理: 從現代角度理解,此方可能通過:

  1. 抗菌消炎作用(青黛、蜀椒)
  2. 免疫調節(薏苡仁、烏梅)
  3. 改善消化吸收(蜀椒溫中、薏苡健脾)
  4. 止咳潤肺(烏梅斂肺) 來達到治療類似結核病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蜀椒、烏梅、青黛、薏苡各等分。
上為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日用百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下瘵蟲方,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蜀椒、烏梅、青黛、薏苡各等分。 主治:勞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