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下蟲煎」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殺蟲的特性。
烏梅味酸、澀,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殺蟲止癢之效。其酸味可收斂腸道,抑制蟲體活動,而澀味則能殺滅寄生蟲。此外,烏梅還具有燥濕作用,可幫助驅除濕氣,進一步促進寄生蟲排出體外。
因此,在「下蟲煎」中加入烏梅,可以起到收斂腸道、殺滅蟲體、驅除濕氣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蟲積引起的疾病。
下蟲煎方中使用生薑,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溫胃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下蟲煎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盛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的溫性可溫暖脾胃,散寒除濕,助藥力發揮。
2. 解毒止痛,緩和藥性: 部分驅蟲藥材性寒或毒性較強,容易刺激腸胃,引起腹痛、噁心等不適。生薑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驅蟲藥材的毒副作用,保護腸胃,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下蟲煎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 驅蟲 和 止痛 的功效。
驅蟲: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 殺蟲止癢 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檸檬烯、香茅醛等成分,對多種寄生蟲有麻痹 和 驅除 作用,可有效治療因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止痛: 花椒辛溫,可 通絡止痛,對於因蟲體寄生於腸道引起腹痛、脹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下蟲煎方中加入花椒,能夠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驅蟲止痛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下蟲煎主治「腹內諸蟲」,此為古代中醫對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所致症狀的統稱。其表現多為臍周疼痛、食慾異常、面黃肌瘦,甚或蟲體排出。方中藥味簡少而針對性強,推測為民間驗方或簡便方,以驅蟲、安蛔為核心目的,尤適於蟲證輕症或體弱不耐峻劑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烏梅(1個)
- 味酸,主入肝、脾、肺經。《傷寒論》以烏梅丸安蛔,其酸性可抑制蛔蟲躁動,使蟲體靜伏而減輕腹痛,為「蛔得酸則伏」之體現。
老薑(3片)
- 辛溫,能溫中散寒。蟲證多因中焦虛寒、腸胃功能紊亂而生,薑可提振脾陽,佐制烏梅之酸收,兼緩蟲擾所致的脘腹冷痛。
榧子(7個)
- 甘澀平,《本草綱目》載其「殺蟲消積」。所含脂肪油及榧子素對蛔蟲、蟯蟲有麻痹作用,促使蟲體排出,為驅蟲主藥之一。
花椒(14粒)
- 辛熱有小毒,《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其揮發油(如檸檬烯)能麻痺蟲體,與榧子協同增強驅蟲效力,且溫中止痛,助薑改善腹冷。
黑糖少許
- 甘溫補中,緩和藥性,兼矯味助服,契合「空腹服」以增強藥力直達腸道的傳統用法。
整體配伍邏輯
- 酸辛並用:烏梅之酸伏蟲,花椒、生薑之辛散殺蟲,形成「制—驅」合力。
- 溫中佐驅:薑、椒溫脾以改善蟲積內環境,榧子直接殺蟲,標本兼顧。
- 藥少量輕:側重於緩攻,避免傷正,適合輕症或兒童寄生蟲病。
此方體現中醫「蟲因濕冷而動」的理論,通過調節脾胃功能與針對性驅蟲,達到「下蟲」之效。
傳統服藥法
烏梅1個,老薑3片,榧子7個,花椒14粒。
加黑糖少許同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下蟲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烏梅1個,老薑3片,榧子7個,花椒14粒。 主治:腹內諸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