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荔枝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酸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斂,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之效。乾荔枝湯主治脾胃虛弱,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心煩、盜汗、虛汗等症狀。烏梅能收斂脾胃,固澀止瀉,並能生津止渴,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 協調藥性: 方中荔枝肉甘溫,性燥,易傷津液。烏梅味酸,性斂,能制其燥熱,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乾荔枝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助陽: 乾荔枝性寒,易損陽氣,而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助陽、補火助陽之效,可溫暖脾腎,緩解乾荔枝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陽氣。
- 調和脾胃: 乾荔枝味甘,性寒,易損脾胃,而肉桂味辛,性熱,具有溫脾胃、助消化之效,可協同乾荔枝補脾益氣,調和脾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因此,肉桂的加入,不僅能中和乾荔枝的寒涼之性,更能溫補脾腎,促進消化,使方劑整體功效更加平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乾荔枝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溫中和胃以及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止痛的功效。乾荔枝性溫,味甘,入脾、心經,具有益氣補血、生津潤燥的功效。
乾荔枝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症見脘腹冷痛、納呆便溏、四肢不溫等。生薑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同時又能解表散寒,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畏寒肢冷等症狀。因此,生薑在乾荔枝湯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荔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暑熱」。暑熱為夏季外感暑邪或陰虛內熱所致,常見口渴、心煩、身熱、汗多等症。方中以甘酸化陰、辛溫散郁為法,既解暑邪之亢熱,又調和脾胃氣機,符合傳統「暑病當補元氣、清熱生津」的治療原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烏梅(2兩,去酸汁焙乾)
- 味酸澀,性平,傳統用於斂肺生津、安蛔止瀉。此方特製法(反覆浸洗去酸汁)減其酸斂之性,存其生津之力,兼防暑傷氣陰。《本草備要》指其能「清煩熱,解暑渴」,合砂糖甘酸化陰,滋潤燥熱。
生薑(2兩,焙乾)
- 辛溫散郁,焙後減其辛散,增溫中止嘔之效。暑多挾濕,易困脾胃,生薑能醒脾化濕,與烏梅相配,一散一收,調暢中焦氣機。
桂(肉桂或桂枝,用量原缺)
- 據配伍推測,當用桂枝(去皮)以通陽化氣,助生薑辛溫透表,導暑熱外解;若用肉桂,則溫腎助陽,引火歸元。桂末與砂糖同用,甘溫補中,防暑熱耗氣。
蔗糖(1斤,即主劑)
- 甘潤補中,緩急止痛。《千金要方》謂其「補脾緩肝,潤心肺」,配伍烏梅酸甘化陰,生津止渴;大量用糖亦為「膏子」劑型基礎,兼固護胃氣。
全方功效推導
此方以「甘酸辛合化」為核心:
- 甘酸化陰(蔗糖+烏梅):補津液、解暑渴。
- 辛甘化陽(生薑+桂+糖):振奮脾陽,防暑濕傷正。
- 去酸留生津:烏梅浸洗去酸,避過度收斂,專注生津。
治療原理
暑熱易耗氣傷津,方中糖、梅補液,生薑、桂通陽化氣,使津液得布、熱隨汗解。製為茶點或膏劑,符合「治暑如救焚」需速效之特點,且甘甜易服,適於夏季預防或輕症調治。此方體現「暑病扶正」思想,非純清熱,而是調和陰陽以卻邪。
傳統服藥法
蔗糖1斤(糖球亦好),大烏梅(潤者)2兩(湯浸,時復換水,澄去酸汁,不去核,焙乾),桂(去皮,為末),生薑2兩(薄切作片,焙乾)。
上先將烏梅、生薑為細末,入在砂糖內,與桂末拌和勻,再取粗隔過,如茶點吃。欲作膏子吃,烏梅用去核,修事如上法,不焙,桂作小片為末,薑切片不焙,用水3碗,煎至2碗,湯調服;暑熱心
方中桂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乾荔枝湯, 出處:《夀親養老》卷三。 組成:蔗糖1斤(糖球亦好),大烏梅(潤者)2兩(湯浸,時復換水,澄去酸汁,不去核,焙乾),桂(去皮,爲末),生薑2兩(薄切作片,焙乾)。 主治:暑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