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斂經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與止嘔的功效。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斂經散主要用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生薑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同時亦能抑制胃腸蠕動,止嘔,減輕因寒氣入侵所致的噁心嘔吐。因此,生薑在斂經散中扮演著溫中散寒、止嘔的輔助角色,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斂經散中加入棕櫚皮,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固澀止瀉之效。
棕櫚皮性味苦澀、微寒,歸脾、肝經。其含有豐富的鞣質,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止血、固澀,用於治療血崩、崩漏、帶下、久痢等症。
此外,棕櫚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等症狀,與斂經散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收斂止血、固澀止瀉、補腎固精的功效。
斂經散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收斂,具有止瀉功效。對於女性經期腹痛、崩漏等症狀,烏梅可收斂止血,緩解經血過多、腹痛等問題。
- 固澀止汗: 烏梅能固澀止汗,對於經期伴隨盜汗、虛汗等症狀,烏梅可起到收斂固澀,減少汗液分泌的作用。
因此,斂經散中加入烏梅,可有效改善女性經期相關的腹痛、崩漏、盜汗等症狀,達到斂經止血、固澀止汗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斂經散」主治「婦人敗血及經血過多」,其關鍵在於「斂經」二字,即收斂經血、固攝止血。古代醫家認為經血過多或敗血(指瘀滯不淨之血)淋漓,多因衝任不固、血失統攝,或寒凝血瘀所致。此方通過溫澀收斂之法,旨在止血而不留瘀,尤其適用於寒性出血或兼輕度瘀滯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白薑(炮薑):
- 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 炮製後辛散力減而溫澀之性增,尤善止虛寒性出血,兼能暖胞宮、助血歸經。
棕櫚皮:
- 苦澀性平,專入肝、肺、大腸經,為收斂止血要藥。
- 炭用則澀性更強,直接吸附血液並促進血管收縮,適用於多種出血證。
烏梅:
- 酸澀性平,歸肝、脾、肺經,具斂血生津之效。
- 其酸性收斂可協同他藥固攝血液,且能防溫燥太過傷陰。
棉子:
- 後世少用,古方記載其炒炭後性溫澀,能溫胞宮、止崩漏。
- 推測其含油脂,燒灰後可能具吸附作用,助止血。
配伍邏輯:
- 溫澀並行:炮薑溫陽攝血為君,棕櫚炭、棉子灰收澀為臣,烏梅酸斂佐助,全方以「炭藥」為核心,增強吸附止血之效。
- 寒瘀兼顧:炮薑溫散防血瘀滯,烏梅酸收防溫燥耗血,適用於輕度寒凝血瘀之出血。
【現代推演功效】
從中藥藥理推測,此方可能通過:
- 機械止血:炭藥成分增加血小闆黏附,促進局部凝血。
- 血管調節:炮薑揮發油輕度收縮子宮血管,烏梅有機酸調節微循環。
- 子宮收縮:炮薑或刺激子宮平滑肌,助壓迫止血。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想,以止血為先,適合血證初期,若久病氣虛或血熱出血則非其所長。
傳統服藥法
川白薑、棕櫚皮、烏梅、棉子各等分。
燒為灰。
每服2大錢,煎茅花酒調下,只3服便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斂經散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量少者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斂經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川白薑、棕櫚皮、烏梅、棉子各等分。 主治:婦人敗血及經血過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