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飲方劑中必含甘草,這與甘草的藥性及作用密不可分:
-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具調和諸藥之功效。可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其藥效更加溫和,適合多種證型。
-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在甘草飲中,甘草的存在能協調其他藥材,提升整體療效,使患者更快康復。
甘草飲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包含甘草與黑豆等多種草藥。在該方劑中加入黑豆的主要原因,在於利用其性味及藥理作用來輔助治療。根據中醫理論,黑豆性平、味甘,歸腎經與脾經,具有補腎益氣、利水消腫之效。在臨床應用上,黑豆常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以及水腫等症狀。
甘草飲主要用於調理體質、增強免疫力,對於疲勞過度、體力衰弱或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尤其適用。其中,甘草能調和諸藥並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配合黑豆使用,不僅能加強補腎壯腰的功效,還能協同其他草藥共同發揮調節免疫系統、改善體質的效果。總體而言,黑豆在甘草飲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合理配伍,使整個方劑更趨完善,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甘草之膩: 甘草味甘,性平,且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等功效。但其性偏濕潤,服用過多容易產生膩滯感。而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之效,可與甘草相配,去除甘草的膩性,使藥效更易於發揮。
- 增強藥效: 生薑與甘草搭配,可加強藥物的溫中和胃、散寒止痛的效果。例如,在治療胃寒疼痛時,甘草可緩解胃痛,生薑則可溫中散寒,兩者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飲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酸斂止瀉:烏梅性酸,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的功效。對於甘草飲治療的腹瀉症狀,烏梅能起到收斂腸道、止瀉止痛的作用,與甘草的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痙攣功效相輔相成。
二、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烏梅的酸味能與甘草的甘味相結合,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地發揮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甘草飲 」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
- 性味辛溫。
- 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烏梅:
- 味酸,性微溫。
- 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黑豆:
- 性平,味甘。
- 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甘草飲 」由甘草、黑豆、生薑、烏梅組成,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對於暴發的疾病,伴有發熱、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甘草(生,銼)2兩,葛粉(研)1兩,白蜜半兩。
以水6盞,先煎甘草減半。納葛粉並蜜,更煎3兩沸,去滓,溫,分3服。如食頃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甘草3兩。 主治:毒箭傷。
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六。 組成:甘草(生,銼)2兩,葛粉(研)1兩,白蜜半兩。 主治:中藥毒,心痛煩悶。
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甘草(半炙令赤黃,半生)半兩,瓜蔞1枚(去皮,取瓤)。 主治:乳腫痛,慮作癰毒,但乳癰痛甚者。
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甘草大者2寸許(一半生,一半炙),烏梅5枚(拍碎),訶黎勒皮5枚。 主治:冷熱痢,或小兒痢渴不止。
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甘草半兩(半炙半生),黑豆100粒(半炒半生),生薑半兩(半煨半生),烏梅肉1枚(半炒半生)。 主治:暴患熱嗽。
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甘草(炙)2兩,黃芩(去黑心)2兩,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人參1兩,芎藭1兩,防風(去叉)1兩,麻黃(去根節)1兩,防己1兩。 主治:賊風入腹,角弓反張,口噤舌強,目視不明,不能言語,舉體不仁,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