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仙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和胃: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三仙飲以健脾消食為主,但脾胃虛寒者易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增強其消化功能,緩解不適。
- 調和藥性:三仙飲中含有山楂、麥芽等較寒涼的藥材,而生薑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寒患者服用。
三仙飲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寒,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三仙飲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烏梅的收斂作用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
- 酸制化熱: 三仙飲中包含大量甘草,甘草味甘性平,容易滋膩生痰。烏梅的酸味可以制約甘草的甜膩,避免滋膩生痰,更利於清熱化痰。
因此,烏梅在三仙飲中,既能斂肺止咳,又能酸制化熱,起到重要的協調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仙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噤口痢」與「反胃」,二者皆屬脾胃虛寒重症:
- 噤口痢:指痢疾患者因脾胃陽衰、濁陰上逆,導致無法進食,甚至嘔吐不能下嚥。此症多因寒濕積滯或久痢傷陽,正氣虛極,邪氣壅塞於中焦所致。
- 反胃:指食入良久後嘔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因中焦虛寒、命門火衰,釜底無薪,難以腐熟水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皆屬辛熱溫補之品,旨在峻補元陽、溫中散寒:
- 熟附子(3錢):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直入少陰,補命門真火,為回陽救逆第一品。
- 針對下焦腎陽衰微、火不生土之病機,釜底添薪,助脾胃運化。
- 上肉桂(3錢):
- 溫補命門,引火歸元,兼能散寒止痛、通血脈。
- 與附子協同,增強溫腎助陽之效,且能暖脾陽以化濕濁。
- 乾薑(3錢):
- 守而不走,專溫中焦脾胃之寒,與附子形成「附子-乾薑」經典藥對,一溫先天命火,一暖後天脾土。
- 針對噤口痢之寒濕內阻、升降失常,乾薑能降濁止嘔,復其納穀之能。
- 艾葉為引:
- 艾葉苦辛溫,除濕散寒,止血安胎,此處用作引經藥,可能取其溫經止血之性,兼助諸藥溫化腸道寒濕積滯。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溫陽為本:全方以附子、肉桂、乾薑三味大熱之品組成,形成「三陽開泰」之勢,峻補脾腎陽氣,破陰寒凝滯。
- 標本兼治:
- 治本:補腎陽(附子、肉桂)以生脾土,脾胃得暖則升降復常。
- 治標:乾薑溫中止嘔,直接緩解噤口痢之嘔逆不食;艾葉引藥下行,散腸道寒濕。
- 針對病機:
- 噤口痢與反胃雖表現不同,但核心病機均為「陽虛寒盛」。此方大熱燥烈,能破陰回陽,使寒濕得化、胃氣得降,故可並治。
四、可能的現代延伸理解
從現代醫學角度,此方或適用於:
- 嚴重腸道炎症(如慢性痢疾)伴隨消化功能衰竭、代謝低下。
- 胃腸蠕動障礙(如胃輕癱)屬虛寒證者,因溫陽藥可改善血流與蠕動功能。
總結:三仙飲為「純陽無陰」之劑,專攻陰寒內結、陽氣暴脫之急重症,體現中醫「寒者熱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大法,其力峻猛,非陽虛至極者不可輕用。
傳統服藥法
熟附子3錢,上肉桂3錢,乾薑3錢。
艾葉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仙飲,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沙糖4兩,生薑4兩,烏梅15個(去核)。 主治:噤口痢;兼治反胃。
三仙飲, 出處:《一盤珠》卷四。 組成:熟附子3錢,上肉桂3錢,乾薑3錢。 主治:真陽耗散之陰症,手足厥冷,臍下微痛,兩目昏昏神不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