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止蛔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蛔蟲喜溫喜濕,黃連可抑制其生長繁殖,並驅除蟲體。
- 降逆止嘔: 蛔蟲寄生於腸道,會引起腹痛、嘔吐等症狀。黃連能降胃氣,止嘔逆,緩解蛔蟲引起的症狀。
因此,黃連在黃連止蛔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蛔蟲病。
黃連止蛔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蟲止癢之效。蛔蟲為蟲類,喜濕熱環境,黃柏能清熱燥濕,抑制蛔蟲生長,並可殺滅蛔蟲,達到驅蟲目的。
- 配伍增效: 黃連止蛔湯中,黃連為君藥,具有瀉心火、清熱燥濕、殺蟲止痛之功。黃柏配伍黃連,可增強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且能降低黃連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
總之,黃柏加入黃連止蛔湯,是基於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以及與黃連配伍增效的藥理作用,共同達到驅蟲止痛的目的。
黃連止蛔湯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首先,黃連性寒,善於清熱解毒,驅除蛔蟲,但其苦寒之性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症狀加重。而人參性溫,能補益脾氣,溫陽化氣,緩解黃連對脾胃的損傷,避免出現腹痛、嘔吐等副作用。
其次,蛔蟲寄生於腸道,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人參補益脾胃,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體質,減少蛔蟲滋生的環境。
因此,黃連止蛔湯加入人參,可謂是「寒中有溫,苦中有甘」,既能驅除蛔蟲,又能保護脾胃,提高療效,體現了中醫藥方劑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
黃連止蛔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腸止瀉:烏梅味酸澀,性平,具有斂腸止瀉的作用。蛔蟲寄生於腸道,會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烏梅可以收斂腸道,減輕腹瀉,緩解腹痛。
- 配伍增效:黃連性寒,苦寒泄瀉,容易損傷脾胃。烏梅味酸,能收斂脾胃,中和黃連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功能。同時,烏梅酸收斂之性也能有效控制蛔蟲的活動,增強黃連止蛔的功效。
黃連止蛔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黃連驅蛔: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黃連苦寒,久服傷脾胃,白朮可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黃連藥力得以更好地發揮,達到驅除蛔蟲的效果。
- 和中緩急,減少副作用: 黃連苦寒,容易引起胃寒腹痛,白朮則能和中緩急,減少黃連對胃腸道的刺激,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止蛔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痘疹專書,主治「痘疹吐蛔」,其病機關鍵為「熱氣拂郁于裏」。痘疹本為熱毒外發之症,若熱邪內陷,鬱結於脾胃腸腑,可致兩大病理變化:
- 熱擾蟲動:蛔蟲本居腸中,性喜溫避寒,今熱邪內迫,蟲不耐熱而躁動上逆,聞食臭則循胃腑上湧,遂成吐蛔。
- 脾胃失養:熱鬱傷津,患者「不能食」,水穀精微匱乏,蛔蟲失其寄生所需養分,更加躁急竄動,形成惡性循環。
此證特點在於「因熱致蛔」,非單純蟲積或虛寒,故治療以清熱為本,兼以安蛔扶正。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思路:苦寒清熱為主,酸甘安蛔為輔
君藥:黃連、黃柏
- 黃連瀉心胃之火,黃柏清下焦濕熱,二者協同直折內鬱之熱毒,消除蛔動之根本誘因。
- 苦寒之性亦能「下蛔」,古人謂「蛔得苦則伏」,然此方用意非在殺蟲,而在熱清則蟲自安。
臣藥:烏梅肉
- 味酸而性收,取「蛔得酸則靜」之理,緩解蟲體躁動。
- 配伍苦寒藥形成「酸苦泄熱」之勢,既抑蛔上逆,又助黃連、黃柏透解鬱熱。
佐藥:人參、白朮
- 人參益氣生津,白朮健脾燥濕,針對「不能食」之虛象,固護中焦。
- 熱鬱易耗氣陰,二藥防苦寒傷正,重建脾胃功能以斷蛔蟲躁動之根源。
整體治療原理:
以「清熱解鬱」為核心,通過苦寒直折內熱、酸味安蛔止逆,輔以甘溫健脾,標本兼治。熱退則蟲不再受迫;脾胃得健則蛔蟲復歸其位,吐蛔自止。此方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不專注於殺蟲,而從調整內環境入手,極契合「痘疹熱鬱吐蛔」之特殊病機。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柏、人參、烏梅肉、白朮。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止蛔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漂白朮、川附片、川黃連、川黃柏、肥烏梅、真黎椒。 主治:痘後吐蛔。
黃連止蛔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黃連、黃柏、人參、烏梅肉、白朮。 主治:痘疹吐蛔,因熱氣拂鬱於裏,又不能食,蟲無所養,爲熱所迫,但聞食臭即湧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