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連酊
HUANG LIAN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6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4%
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8%
膽經 8%
肺經 6%
心包經 6%
腎經 6%
膀胱經 6%
心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酊的組成中含有黃連,這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渴便祕、濕熱瀉痢、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膽經,能瀉心火,清胃熱,燥濕止瀉,並可解毒。 在黃連酊中,黃連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同時還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因此,黃連是黃連酊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黃連酊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花椒的辛溫特性,輔助黃連清熱解毒。
花椒性溫,味辛,能溫陽散寒,通痺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黃連性寒,味苦,擅長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兩者搭配,一寒一熱,寒能制熱,熱能引寒,相輔相成,既能增強黃連的清熱解毒效果,又可避免其寒涼之性過於傷正。
此外,花椒辛散之性,亦有助於藥液滲透皮膚,加快藥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酊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傳統中醫將黃連酊外用以治療「體癬」(即皮膚真菌感染,中醫稱「癬症」)。此方劑源自古代外用酊劑的製法,利用酒精萃取藥物有效成分,直接塗抹患處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契合中醫對癬症「濕熱蘊膚」或「蟲毒侵蝕」的病機認識。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黃連(君藥)
- 性味功效:苦寒,歸心、胃、大腸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 外治原理:
- 現代研究顯示,黃連含小檗鹼(Berberine),對皮膚真菌(如毛癬菌、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
- 其苦寒特性可清解濕熱,抑制發炎反應,緩解癬症紅腫瘙癢。
2. 花椒(臣藥)
- 性味功效:辛溫,歸脾、胃、腎經,能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 外治原理:
- 花椒揮發油(如檸檬烯、芳樟醇)具抗菌、局部麻醉作用,可協同黃連增強抗真菌效果。
- 辛溫之性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助黃連滲透皮膚,並緩解其寒涼之性對皮膚的刺激。
3. 70%酒精(佐使)
- 作用機理:
- 酒精作為溶劑,可提取黃連、花椒的有效成分,同時本身具有消毒、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
- 高濃度酒精(70%)穿透力強,能破壞真菌細胞結構,增強殺菌效果。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與殺蟲並行:黃連清熱解毒,花椒殺蟲止癢,兩者協同針對癬症的「濕熱蟲毒」核心病機。
- 寒溫相制:黃連苦寒易凝滯氣血,花椒辛溫可促進局部血行,避免寒涼過度。
- 外用直達病所:酒精載藥深入皮膚,針對表淺真菌感染,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思路。
潛在擴展功效
若調整濃度或配伍(如加苦參、百部),可能延伸至其他皮膚濕疹、疥瘡等,但原方主要針對體癬的局部抗真菌與消炎止癢。
傳統服藥法
黃連25克,花椒10克,70%酒精100毫升。
浸泡3日後,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黃連25g,花椒10g,70%酒精100ml。 主治:體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