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匿蟲)丸
HUA (NI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匿蟲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並消滅其蟲卵,達到驅蟲止癢的作用。
- 抑制蟲體毒素: 寄生蟲在體內活動會分泌毒素,引起各種不適症狀。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蟲體毒素的產生,減輕其對人體的危害,並促進機體恢復。
化(匿蟲)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驅除寒濕蟲積: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濕內蘊、蟲積腹痛、腹瀉等症狀,花椒可以溫陽散寒,驅散寒濕,並殺滅寄生蟲,起到溫中祛寒、止痛止癢的作用。
- 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花椒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花椒與其他辛溫藥材配合,可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與其他燥濕藥材配合,可增強燥濕止癢的效果。
「化(匿蟲)丸」方劑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特性:
- 驅蟲殺蟲: 苦楝皮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所含苦楝素等成分,能有效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對蛔蟲、蟯蟲、鉤蟲等常見腸道寄生蟲具有驅除作用。
- 消腫止痛: 苦楝皮還能消腫止痛,對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配合方劑中其他藥材,可更全面地治療寄生蟲病,達到驅蟲、止痛、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匿蟲)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痘後狐惑」之證,屬中古醫家對熱病後餘毒未清、寄生蟲擾動或濕熱蘊結所致症狀的統稱。其特徵為:
- 精神情志異常:如「好睡,默默不欲食」,反映邪毒內擾心神,或蟲積耗氣導致倦怠、食欲不振。
- 局部瘡瘍與蟲蝕之象:以唇瘡為標誌,古籍認為「上唇瘡屬肝,下唇瘡屬臟」,暗示病位深及肝脾,可能為濕熱蟲毒腐蝕黏膜的表現。
- 聲啞不定:可能因蟲動或濕熱上蒸咽喉,導致氣機失調、聲門不利。
此方所治之「蟲」非限於肉眼寄生蟲,亦包含中醫「蟲蝕」概念——即濕熱腐毒所生的病理產物,或實際寄生蟲感染(如古稱「狐惑」類似現代白塞氏病或腸道寄生蟲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殺蟲驅蟲為核心:
- 鶴蝨、使君子、檳榔、苦楝:四藥皆為傳統驅蟲要藥。鶴蝨專攻腸道寄生蟲;使君子善消小兒疳積蟲病;檳榔殺絛蟲、薑片蟲,兼行氣降濁;苦楝根皮清濕熱、殺蛔蟲。
- 蕪荑:辛溫燥濕,殺蟲消積,針對蟲積腹痛與疳痢。
- 白礬:酸寒收斂,外用解毒殺蟲,內服化痰燥濕,可固澀潰瘍、抑制蟲毒腐蝕。
濕熱並治,標本兼顧:
- 痘後餘毒多夾濕熱,蟲積易生於濕濁環境。苦楝、白礬清熱燥濕;檳榔、蕪荑行氣化濕,斷蟲滋生之源。
- 「打糊為丸」緩釋藥力,避免驅蟲藥傷正,適合痘後體虛患者。
調氣機、安臟腑:
- 檳榔降氣通便,使邪從後陰出;使君子、蕪荑健脾消積,恢復中焦運化。上唇瘡責之肝,下唇瘡責之脾,諸藥協調肝脾氣機,修復黏膜瘡瘍。
總結:化(匿蟲)丸以「殺蟲為主,燥濕為輔」,針對痘後濕熱蟲毒交結之證,通過驅蟲、清熱、燥濕、行氣四法並用,調和肝脾,祛腐生新。其組方邏輯體現中醫「蟲因濕生,濕去蟲無依」的治療思想,兼顧局部症狀與整體病機。
傳統服藥法
鶴蝨、使君子、檳榔、蕪荑、苦楝、白礬。
上為末,打糊為丸服。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匿蟲)丸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匿蟲)丸, 出處:《類證治裁》卷七。 組成:桃仁3錢,槐子3錢,陳艾3錢。 主治:蟲蝕其肛,上唇有瘡;穀道微癢,糞後蛆蟲。
化(匿蟲)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蘆薈2錢2分,使君子肉2錢2分,龍膽草2錢2分,黃連(炒)2錢,五靈脂1錢5分,川楝肉1錢5分。 主治:麻疹口疳。
化(匿蟲)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三。 組成:蕪荑、蘆薈、青黛(乾)、川芎、白芷梢、胡黃連、川黃連、蝦蟆灰各等分。 主治:肺熱疳,鼻(匿蟲)蝕穿孔,汗臭,或生息肉。
化(匿蟲)丸, 出處:《外科集腋》卷二。 組成:鶴虱、使君子、檳榔、蕪荑、苦楝、白礬。 主治:狐惑瘡。因大腸濕熱生蟲,蝕透肛內,見久嗽不已,饑則胸中大痛,上唇生白點,腸頭作癢。
化(匿蟲)丸,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黃連半兩,蜀椒(去閉目者,用開口者,炒去汗)2錢,苦楝根白皮(陰乾)2錢。 主治:痘後狐惑,其人好睡,默默不欲食。上唇有瘡,蟲蝕其肝;下唇有瘡,蟲食其臟;其聲啞嘎,上下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