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椒煎

楝椒煎

LIAN JIAO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9%
心經 9%
心包經 9%
腎經 9%
膀胱經 9%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楝椒煎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苦楝皮的功效: 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所含的苦楝素等成分,對多種寄生蟲和細菌有抑制作用。

二、方劑配伍的需要: 楝椒煎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病症。苦楝皮的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川椒、檳榔等,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可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苦楝皮的加入,不僅發揮其自身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更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楝椒煎方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客於胃腸,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花椒能有效驅寒止痛,緩解不適。
  2. 配合楝實驅蟲止癢:楝椒煎中包含楝實,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而花椒則能加強楝實的驅蟲作用,並輔助止癢。二者合用,可有效治療因蟲積引起的腹痛、腹瀉、皮膚瘙癢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楝椒煎」主治「蟲積作痛」,即因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積聚引起的腹痛。中醫認為,蟲積多因飲食不潔、濕熱內生,導致蟲體擾動腸腑,氣機阻滯而作痛。此方通過驅蟲、止痛之效,使蟲體排出而緩解症狀。古代文獻強調「先以豬肉臭其氣」再服藥,可能是利用氣味誘蟲,增強藥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苦楝根皮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為傳統驅蟲要藥。
    • 所含「川楝素」能麻痺蟲體,尤其對蛔蟲、蟯蟲效果顯著,使其無法附著腸壁而隨糞便排出。
    • 苦寒之性兼清濕熱,可化解蟲積所生之鬱熱。
  2. 川椒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之效。
    • 辛溫能行氣散寒,緩解蟲擾所致的腹中冷痛;其揮發油成分(如檸檬烯)亦有殺蟲作用。
    • 與苦楝根皮配伍,一寒一溫,既可制約苦楝之寒涼,又能協同增強驅蟲效果。

方劑配伍原理

  • 寒溫並用:苦楝根皮清熱驅蟲,川椒溫中散寒,兩者相制相成,減少單用苦楝可能導致的脾胃虛寒副作用。
  • 氣味誘導:古代強調先用豬肉氣味誘蟲,可能利用蟲類貪食特性,使其活躍後更易被藥物作用。
  • 煎服時機:五更(凌晨)空腹服藥,因此時胃腸空虛,藥液直接接觸蟲體,作用更直接。

此方體現中醫「驅蟲需兼顧氣機」的思路,不僅殺蟲,更通過調理腸道環境(寒熱、氣血)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苦楝根皮(去粗皮)5錢,川椒5錢。
水煎,露一宿,次日五更先以豬肉臭其氣,然後服藥。其蟲盡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楝椒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苦楝根皮(去粗皮)5錢,川椒5錢。 主治:蟲積作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