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蟲散

治蟲散

ZHI C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3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4%
腎經 12%
胃經 11%
心經 10%
肝經 9%
大腸經 9%
膀胱經 9%
三焦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蟲散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止癢: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驅風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咬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桂枝能起到疏風散寒、止癢消腫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蟲患帶來的困擾。
  2. 溫經通絡: 桂枝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蟲患引起的局部組織損傷,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桂枝能促進氣血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減輕蟲患的影響。

治蟲散方劑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蟲病多因血虛、陰虛、精血不足而致,熟地黃能補益氣血,滋養陰液,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 養血生精,改善蟲病症狀:一些蟲病會造成患者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乏力等血虛症狀,熟地黃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症狀。同時,熟地黃還能滋養腎精,提高免疫力,有效抑制蟲體的繁殖和生長。

治蟲散中包含藁本,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止癢:藁本具有辛溫解表、祛風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揮發油中的藁本內酯、藁本醇等成分,對多種寄生蟲有抑制作用,可有效驅除體表寄生蟲,並緩解瘙癢症狀。
  2. 疏風解表:治蟲散通常用於治療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而藁本的疏風解表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風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驅除蟲毒,促進皮膚康復。

治蟲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驅蟲止癢: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芳香闢穢、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有效驅除寄生蟲,並抑制蟲體繁殖,對於外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解毒消腫: 白芷同時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蟲咬後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其藥性與治蟲散中其他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達到驅蟲、消腫、止癢的效果。

治蟲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受蟲侵害部位的血液流通,有助於藥力滲透至病竈,達到更好的殺蟲效果。
  2. 補血益氣,增強抵抗力:當歸兼具補血益氣的作用,可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有助於抵抗寄生蟲的入侵,防止再次感染。

因此,治蟲散中加入當歸,既能輔助殺蟲,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更好的治蟲效果。

治蟲散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智,化濕止癢:益智仁味甘辛,性溫,入脾、腎經。其具有健脾益智、化濕止癢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濕邪內蘊導致的蟲症,如蛔蟲、蟯蟲等。
  2. 驅蟲止痛:益智仁還有驅蟲止痛的功效,能驅除腸道寄生蟲,緩解蟲體對腸道的刺激,起到止痛的作用。

因此,益智仁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增強治蟲散的驅蟲、止癢、止痛功效,促進腸道健康,達到治癒蟲症的目的。

治蟲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蟲體的繁殖和生長,並消滅其毒素,達到驅蟲止癢的效果。
  2. 燥濕止癢: 黃連性寒燥,可有效去除濕氣,並抑制濕熱引起的瘙癢症狀,改善由蟲體引起的皮膚病。

此外,黃連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驅蟲功效。例如,與苦參、蛇牀子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達到更有效的驅蟲效果。

治蟲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風止癢:羌活性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癢消腫之效。治蟲散用於治療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羌活可驅散風邪,止癢止痛,改善症狀。
  2. 疏通經絡:羌活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蟲毒入體,往往阻塞經絡,影響氣血運行。羌活可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消散蟲毒,恢復肌膚健康。

治蟲散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其驅蟲止癢、溫中止痛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散寒邪,驅除寄生蟲,而苦燥之味則可止癢,並兼具止痛作用。

此外,吳茱萸亦可溫中散寒,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故其在治蟲散中,可有效驅除寄生蟲,並緩解蟲害所致的瘙癢、腹痛等症狀。

草豆蔻在治蟲散中,主要發揮驅蟲止痛之效。

草豆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驅除腸胃中的寒濕之氣,並能促進消化,增強腸胃蠕動,有助於驅除寄生蟲。同時,其辛香氣味亦可起到驅蟲的作用,對蛔蟲、鉤蟲等寄生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

此外,草豆蔻還有止痛功效,可緩解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在治蟲散中,草豆蔻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驅蟲止痛之效。

治蟲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治蟲散多用於驅除寄生蟲,而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免疫力,抵抗蟲邪侵襲,防止因驅蟲而導致的正氣虛損。
  2. 促進藥力: 黃耆能增強藥效,與其他藥物配合,起到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驅蟲效果。例如,黃耆能與苦參、白鮮皮等藥物配伍,增強其殺蟲止癢的功效,並有助於減輕蟲害引起的皮膚損傷。

治蟲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升麻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升麻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升陽舉陷之功效。治蟲散常用於治療外感熱毒、癰腫瘡瘍等病症,升麻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癒目的。

二、升麻有升陽舉陷之效:升麻可升舉陽氣,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氣虛乏力,或因蟲毒侵犯而導致的脾胃虛弱、氣陷等症,升麻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治蟲散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平喘利水等功效。治蟲散旨在驅除蟲積,而蟲積多因飲食不潔或脾胃虛弱,導致濕濁內停,阻礙氣機流通,引發蟲積所致。麻黃發散風寒,可驅除蟲積引起的寒邪,宣肺止咳,有助於緩解蟲積引起的咳嗽等症狀,從而達到驅除蟲積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治蟲散主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及蟲痛,胃經濕熱腫痛」,其核心病機可歸納為:

  1. 外寒內襲:寒邪上犯腦絡,侵及牙齒,引發疼痛(「大寒犯腦」)。
  2. 濕熱蟲蝕:胃經濕熱鬱火,腐蝕牙體,導致蛀牙(蟲痛)或牙齦腫痛(濕熱腫痛)。
  3. 正虛不固:可能存在氣血不足或陽氣虛弱,致使寒濕乘虛而入。

此方兼具 散寒、清熱、止痛、固齒 之效,標本兼治,尤其針對寒熱錯雜型牙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思路

  1. 散寒通絡

    • 麻黃、桂枝:辛溫發散,驅逐外寒,開通經絡,止頭面疼痛。
    • 羌活、藁本、白芷:上行頭面,祛風散寒,專治牙痛(白芷為陽明經引藥)。
  2. 清熱燥濕

    • 黃連、吳茱萸(左金丸意):清胃火(黃連)兼降逆(吳茱萸),調和寒熱。
    • 草豆蔻:化脾胃濕濁,防濕熱鬱蒸。
  3. 補益氣血

    • 黃耆、升麻:補中益氣,升舉陽氣以固齒齦(升麻亦解毒)。
    • 當歸、熟地黃:養血填精,濡養牙齦,防蛀蝕(「齒為骨之餘」,需腎精充養)。
  4. 固齒止痛

    • 羊脛骨灰:古代常用於固齒止齲,含礦物質可收斂牙體。
    • 益智仁:溫腎攝精,助牙齒堅固。

(二)方劑特色

  1. 寒熱並調:麻黃、桂枝配黃連、吳茱萸,兼顧外寒與內熱。
  2. 標本兼治:散寒清熱治標(止痛),補氣養血治本(固齒)。
  3. 局部用藥:藥末直接外擦牙齒,既能殺蟲(如黃連抑菌),又可收斂(羊脛骨灰)。

(三)治療原理推演

  • 針對蟲痛:古代「蟲」多指蛀牙(齲齒),黃連、羊脛骨灰外用可抑菌防腐;吳茱萸、草豆蔻辛香殺蟲(古代對微生物的想像性描述)。
  • 針對寒熱夾雜:外寒束表導致氣滯(牙痛),內濕熱鬱而腫痛,方中散寒藥開鬱,清熱藥瀉火,補益藥防正氣耗傷。

三、總結

治蟲散祛風散寒 + 清胃熱 + 補氣血 + 固齒 為立方框架,符合中醫「通則不痛」「養正祛邪」之理,既適用於外感寒邪誘發的牙痛,亦能緩解濕熱蟲蛀或氣血不足所致的牙齦腫痛。其外用擦牙法,直接作用患處,增強局部藥效,為古代口腔科特色療法。

傳統服藥法


桂枝1分,熟地黃2分,藁本3分,白芷3分,當歸身4分,益智仁4分,黃連4分,羌活5分,吳茱萸8分,草豆蔻1錢,黃耆1錢,升麻1錢,羊脛骨灰2錢,麻黃(不去節)2錢5分。上為細末。
先用溫水漱口,淨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散風寒、清熱利濕、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蟲散,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桂枝1分,熟地黃2分,藁本3分,白芷3分,當歸身4分,益智仁4分,黃連4分,羌活5分,吳茱萸8分,草豆蔻1錢,黃耆1錢,升麻1錢,羊脛骨灰2錢,麻黃(不去節)2錢5分。 主治:大寒犯腦,牙齒疼痛,及蟲痛,胃經濕熱腫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