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五苓丸中包含茵陳蒿,主要源於其利濕退黃之效。茵陳蒿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方中以茵陳蒿為主藥,配合五苓散,能有效治療濕熱蘊脾、脾虛濕困所致的黃疸、腹脹、小便不利等症。茵陳蒿能清熱利濕,並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之邪,五苓散則能利水滲濕,消腫止渴,二者相合,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故茵陳蒿為茵陳五苓丸的關鍵組成部分。

茵陳五苓丸的組成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入肺、心、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茵陳五苓丸主治濕熱內蘊,其所致的發熱、口渴、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黃芩可清熱利濕,使濕熱之邪得以去除。
  2. 護脾止瀉: 濕熱之邪若侵犯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可導致腹瀉。黃芩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能保護脾胃功能,減少濕熱對脾胃的損害,從而止瀉。

因此,黃芩在茵陳五苓丸中發揮著清熱利濕、護脾止瀉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病症。

茵陳五苓丸中包含白朮,其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茵陳五苓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虛濕困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白朮可健脾胃,利水濕,有助於化解濕熱,促進排泄,達到利水通淋之效。
  2. 扶正祛邪: 白朮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扶助正氣,抵禦邪氣。茵陳五苓丸中茵陳蒿、豬苓、澤瀉等藥物清熱利濕,但也會耗傷脾氣。白朮加入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傷脾,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茵陳蒿、澤瀉、豬苓、茯苓、滑石等藥材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可以調和諸藥,避免藥性過寒,保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能增強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效果,促進水濕代謝,改善水腫,達到治療目的。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消腫: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行水、消腫止痛之效。茵陳五苓丸以利水滲濕為主,枳實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幫助水濕代謝,消除水腫。
  2. 疏肝理氣:枳實可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茵陳五苓丸主要治療濕熱蘊脾證,而濕熱蘊脾往往伴隨肝氣鬱結,枳實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肝理氣,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赤茯苓性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茵陳五苓丸以茵陳蒿、豬苓等藥材為主,擅長利水消腫,而赤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2. 健脾和胃: 赤茯苓能健脾和胃,緩解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脾胃不和。茵陳五苓丸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水停所致的症狀,赤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健脾胃,促進水濕的代謝,使治療效果更全面。

茵陳五苓丸中包含澤瀉,主要是因為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達到以下目的:

  1. 利水滲濕: 澤瀉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與茵陳蒿、豬苓等藥物共同作用,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改善濕熱證所致的黃疸、水腫等症狀。
  2. 清熱解暑: 澤瀉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暑功效,可緩解濕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與五苓散中的茯苓、白朮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暑、利水滲濕的功效。

總而言之,澤瀉在茵陳五苓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水滲濕、清熱解暑,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治療濕熱證所致的黃疸、水腫等症狀。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豬苓,主要是由於豬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

豬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對於濕濁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茵陳五苓丸本身主治濕熱內蘊、脾虛泄瀉,加入豬苓可以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同時也能健脾止瀉,緩解脾虛導致的泄瀉。

因此,豬苓的加入對於茵陳五苓丸的療效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更好地治療濕熱蘊結、脾虛泄瀉等症狀。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功效,可以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2. 助茵陳蒿利濕退黃: 茵陳蒿善於利濕退黃,但其性偏寒,容易損傷脾陽,而橘皮溫和脾胃,可助茵陳蒿利濕退黃,避免其寒性過於損傷脾胃。

綜上所述,橘皮在茵陳五苓丸中起着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以及助茵陳蒿利濕退黃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全面和溫和。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茵陳五苓丸以利水滲濕為主,而蒼朮的燥濕作用,能協助利水藥物將體內濕邪排出,避免因濕氣過重而影響脾胃運化,進一步促進水濕代謝。

2. 和解脾胃:蒼朮還可健脾和胃,防止利水藥物損傷脾胃。茵陳五苓丸中含有大量利水藥物,容易造成脾胃虛弱,而蒼朮的和解作用,能保護脾胃,使其更好地發揮運化水濕的功能,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茵陳五苓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之證,厚朴可助茵陳蒿、茯苓等藥物燥濕化痰,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利水消腫之目的。
  2. 調和藥性: 茵陳五苓丸中其他藥物如澤瀉、豬苓等,性寒涼,容易損傷脾陽。厚朴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過於傷脾,使藥效更加平和。

茵陳五苓丸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等肝膽系統疾病。該方由茵陳蒿、豬苓、茯苓、澤瀉、白朮等多種藥材組成,其中加入山楂,則是出於增強消化及行氣化濕的目的。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積、散瘀血、降血脂之功效。在茵陳五苓丸中,山楂能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方面可以幫助消化系統對藥物成分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減輕了因長期服用清熱利濕藥物可能帶來的脾胃負擔。此外,由於濕熱黃疸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的存在正好可以緩解這些不適,使整個療程更加順暢。總體來說,山楂在茵陳五苓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還兼顧了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茵陳五苓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原因如下:

  1. 增強利水消腫功效: 神麴具有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的功效,可助茵陳蒿、澤瀉等藥材更有效地利水消腫,並改善因濕邪阻滯所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2. 促進脾胃運化: 神麴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神麴的加入,使茵陳五苓丸的利水消腫功效更加全面,並兼顧脾胃功能的調理,更符合濕邪困脾、水濕內停的病機。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茵陳五苓丸」介紹

中藥方劑「茵陳五苓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組成與功效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山楂: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

適應症

茵陳五苓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浮腫等症狀。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脾胃虛弱者禁用。

注意事項

  1. 本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3. 服藥後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茵陳五苓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它可以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浮腫等症狀。服用時應遵醫囑,並注意禁忌和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茵陳8兩,黃芩4兩,白朮(炒)4兩,甘草3兩,枳實子2兩,赤茯苓4兩,澤瀉4兩,豬苓4兩,橘皮2兩,蒼朮(炒)4兩,厚朴(薑制)4兩,山楂4兩,六神曲(炒)2兩。清熱祛濕,通利小便。
上為細末,另用茵陳八兩熬水,泛為小丸,滑石為衣,闖亮。
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如果有水腫、尿少等症狀,應慎用。
  2. 本方含有甘草,因此,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如果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應慎用。

相關疾病


腹瀉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五苓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別名:茵陳五疸丸。 組成:茵陳8兩,黃芩4兩,白朮(炒)4兩,甘草3兩,枳實子2兩,赤茯苓4兩,澤瀉4兩,豬苓4兩,橘皮2兩,蒼朮(炒)4兩,厚朴(薑制)4兩,山楂4兩,六神曲(炒)2兩。 主治:清熱祛濕,通利小便。主治:陽黃,兩眼身面皆黃。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