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西洋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益氣生津: 西洋參性寒涼,味甘微苦,入心、肺、脾經,具有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之效,可改善因氣陰兩虛導致的乏力、口乾、心悸等症狀。
- 健脾和胃: 西洋參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脾虛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因此,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西洋參,可有效提升整體藥效,達到益氣滋陰、健脾和胃的功效。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劑中益氣滋陰,但脾氣虛弱則難以吸收藥效,白朮補脾氣,有助於藥物吸收利用,更有效地發揮益氣滋陰之功。
- 燥濕化痰:本方針對脾虛濕困,氣陰兩傷之症。白朮可燥濕化痰,去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氣陰的生化和充盈,從而達到益氣滋陰的效果。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供給人體營養。山藥能補脾胃之虛,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益氣生津,改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滋陰補腎: 山藥富含黏液蛋白,具有滋陰補腎之效。腎主藏精,精氣乃生命之根本。山藥可滋養腎陰,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耳鳴頭暈等症狀。
因此,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山藥,既可健脾益氣,又可滋陰補腎,有助於整體改善氣陰兩虛之症。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和胃: 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暑濕泄瀉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補氣益陰: 白扁豆雖不直接補氣益陰,但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脾胃運化,促進營養吸收,進而間接地起到補氣益陰的作用。
因此,白扁豆的加入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健脾和胃、補氣益陰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益氣滋陰健脾飲方劑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寧心安神,益氣健脾: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氣健脾的功效。其能安神定志,緩解因脾虛氣弱而導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同時又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 配伍增效:茯神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黃芪、黨參、白朮等配伍使用,可增強益氣健脾、補益心脾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心養神」的功效。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心寧神、開竅醒腦之效。其可疏通心氣、改善心神不寧,對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此外,遠志還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增強食慾、改善消化不良,進一步增強脾胃功能,協同其他藥物益氣滋陰,達到整體的療效。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的作用。肝氣鬱結會影響脾胃運化,而白芍能疏肝理氣,使肝氣通暢,從而促進脾胃功能,增強食慾。
二、滋陰潤燥,改善脾胃虛弱:白芍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協調陰陽,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生津,益氣養陰: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此方中,天花粉可針對因脾氣虛弱、氣陰兩虛導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起到滋陰降火、生津止渴的作用。
- 健脾利濕: 天花粉還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有利於脾胃的運化,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天花粉在益氣滋陰健脾飲中起到清熱生津、益氣養陰、健脾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達到益氣滋陰、健脾和胃的療效。
益氣滋陰健脾飲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蟬蛻性味甘寒,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痙、透疹等作用。
對於一些因風熱內蘊、血熱生風導致的皮膚瘙癢、疹出不暢等症狀,蟬蛻可以起到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作用,促進疹子排出,緩解皮膚瘙癢。同時,蟬蛻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治療因濕熱毒邪侵襲導致的皮膚病。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揮發油成分可理氣行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食慾不佳,陳皮能起到輔助健脾的作用。
- 燥濕化痰: 陳皮具燥濕化痰之效,可化解脾胃濕氣,對於脾虛濕困所致的痰多咳嗽,陳皮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同時,陳皮還能改善脾胃濕困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因此,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陳皮,不僅能健脾理氣,更能燥濕化痰,達到健脾益氣、滋陰養血的功效。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補腎壯腰,益氣生津: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能補腎壯腰,益精填髓,對於因腎氣不足導致的氣虛乏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強筋壯骨,固本培元:杜仲富含杜仲膠,具有強筋壯骨、活血通絡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並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因此,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杜仲,可以起到補腎益氣、強筋壯骨、固本培元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滋陰健脾、益氣養血的功效。
益氣滋陰健脾飲中加入木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消食: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助消化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木瓜能有效改善。
- 滋陰潤肺: 木瓜富含維生素C及蛋白酶,具有一定的潤肺止咳、滋陰潤燥作用,可緩解肺虛燥咳、咽喉乾燥等症狀。
因此,木瓜的加入,既能健脾消食,又能滋陰潤肺,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益氣滋陰、健脾養胃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益氣滋陰健脾飲」,主治「脾胃氣陰兩虛,怔忡不寧,腰腿疼痛」。其核心病機為:
- 脾胃氣陰兩虛: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虛則運化無力,陰虛則津液不足,症見疲乏、食少、口乾等。
- 怔忡不寧:因氣陰不足,心神失養,兼有虛熱擾心,故見心悸不安。
- 腰腿疼痛:氣陰兩虛,經絡失濡,兼濕滯筋脈,或肝腎不足所致。
方中結合益氣、滋陰、健脾、安神、活絡之品,標本兼顧,尤重調補中焦脾胃以固根本。
二、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
益氣健脾:
- 西洋參(3錢):益氣養陰,清虛火,補而不燥。
- 於朮(土炒白朮,3錢):健脾燥濕,土炒後增溫脾之效。
- 山藥(炒,4錢)、扁豆(炒,4錢):補脾益陰,炒用增健脾止瀉之功。
滋陰生津:
- 花粉(天花粉,3錢):清熱生津,潤燥止渴。
- 杭芍(炒白芍,3錢):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安神定志:
- 朱茯神(4錢):寧心安神,健脾滲濕。
- 遠志(1錢半):交通心腎,安神解鬱。
活絡舒筋:
- 蟬衣(2錢):疏風通絡,緩解筋脈拘急。
- 木瓜(4錢):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 杜仲(炒,4錢):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腿痛。
理氣和胃:
- 陳皮(2錢):理氣健脾,防滋膩壅滯。
藥引:
- 鮮荷葉(1兩):升清降濁,輕透虛熱。
- 炒谷芽(3錢):健脾消食,助運化。
(二)治療原理與方義
益氣養陰為本:
- 以西洋參、山藥、花粉補氣陰,佐白朮、扁豆健運脾胃,使氣陰得復,中焦得運。
健脾安神為樞紐:
- 朱茯神、遠志協調心神,炒白芍柔肝防克脾土,改善怔忡不寧。
通絡止痛為標:
- 蟬衣、木瓜通絡舒筋,杜仲補肝腎而強腰膝,合芍藥緩解疼痛。
藥引助效:
- 荷葉輕揚升發,谷芽助消化,引藥力入中焦,兼調氣機升降。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主治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 勞倦內傷、氣陰耗損之虛熱煩渴。
- 脾虛夾濕之肢體困重、食欲不振。
- 輕度肝腎不足之筋骨痠軟(以杜仲、白芍調理)。
總結
此方以「補氣陰、健脾胃」為核心,輔以安神活絡,體現「治病求本」思想,尤其適合虛中夾滯、上擾心神之下焦虛損證候。配伍上注重補而不滯、清潤不寒,為氣陰雙補之平和劑。
傳統服藥法
西洋參3錢(研),於朮3錢(土炒),山藥4錢(炒),扁豆4錢(炒),朱茯神4錢,遠志1錢半(肉),杭芍3錢(炒),花粉3錢,淨蟬衣2錢,陳皮2錢,杜仲4錢(炒),木瓜4錢。
益氣養陰,健脾安神,活絡定痛。
鮮荷葉1兩,炒谷芽3錢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益氣滋陰、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氣陰兩虛、怔忡不寧、腰腿疼痛等症。但本方性味甘平,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西洋參,西洋參具有補氣養陰、生津止渴的功效,但西洋參性寒,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氣滋陰健脾飲,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西洋參3錢(研),于朮3錢(土炒),山藥4錢(炒),扁豆4錢(炒),朱茯神4錢,遠志1錢半(肉),杭芍3錢(炒),花粉3錢,淨蟬衣2錢,陳皮2錢,杜仲4錢(炒),木瓜4錢。 主治:益氣養陰,健脾安神,活絡定痛。主治:脾胃氣陰兩虛,怔忡不寧,腰腿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