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硇砂附子丸中含有硇砂,其主要原因在於硇砂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硇砂為強烈的腐蝕性藥物,但其藥性極為溫燥,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用於治療寒性疾病。
附子性溫熱,與硇砂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此方主要針對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濕痹、痛經、陽虛畏寒等。然而,由於硇砂毒性極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硇砂附子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助消化,化積滯: 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積、化痰濕、行氣止痛的功效。此方中硇砂附子性寒,容易導致脾胃寒凝,影響消化功能。加入檳榔可以溫脾胃、助消化,防止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
- 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檳榔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藥物下行直達病竈。此方以硇砂附子為君藥,治療寒凝氣滯之痛,而檳榔能引導藥力下行,使其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硇砂附子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考慮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方中附子溫陽散寒,硇砂溫腎壯陽,但藥性峻猛,易傷脾胃。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調節脾胃功能,避免附子、硇砂過於燥烈,傷及脾胃。
此外,木香亦可引導藥力下行,將藥效更有效地傳輸至腎陽不足的部位,增強藥效。
硇砂附子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驅風止痙: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硇砂附子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全蠍可助其驅散風寒濕邪,解除痙攣,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全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硇砂附子丸中附子性溫,可溫經散寒,但亦可引起血瘀,全蠍可輔助其活血化瘀,避免寒凝血瘀之弊。
硇砂附子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之效。硇砂附子丸主要用於寒邪入裡、陽氣衰微所致的症狀,如肢冷、面色蒼白、脈微細等,附子能溫煦陽氣,抵禦寒邪,改善患者體溫和循環,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配伍相須,增強療效: 附子與硇砂配伍,一溫一寒,相輔相成。硇砂性寒,能清熱解毒,附子性溫,能溫陽散寒,兩者相互配合,既能溫陽回陽,又能清熱解毒,整體療效更佳。
硇砂附子丸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附子、硇砂等溫熱藥,可溫煦脾腎陽氣,散寒止痛,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肢體疼痛、腹痛、寒疝等症。
- 芳香開竅,醒神定志: 沉香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安神定志。對於寒凝心脈、神志不寧、心悸失眠等症,沉香可通過其芳香之氣,通達心竅,改善心神失調的狀態。
因此,沉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還能起到芳香開竅、醒神定志的作用,使硇砂附子丸的療效更加全面。
硇砂附子丸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助藥力直達病所,緩解附子寒性藥物對脾胃的寒涼之弊,並協同附子等藥物共奏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效。
- 調和藥性,增強藥效:茴香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藥物毒副作用,提高療效。
硇砂附子丸方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藥物引起的毒性反應,緩解附子等藥物引起的疼痛。
- 潤腸通便,助藥物下行:桃仁能潤腸通便,使藥物更容易下行,達到更好的療效。同時,桃仁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排出毒素,減少藥物對身體的負擔。
總之,桃仁在硇砂附子丸方中,既能緩解附子等藥物的毒副作用,又能促進藥物下行,達到更好的療效。
硇砂附子丸中包含自然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自然銅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之效。與附子、硇砂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寒性疾病。
- 制約藥性:附子性熱,硇砂性毒,兩者配伍容易燥熱傷陰。自然銅的寒涼之性可制約附子、硇砂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硇砂附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硇砂附子丸,出自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的《聖濟總錄》,其組方精妙,藥味雖多,然各有所司,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破瘀止痛之功。綜觀方中藥物及古籍記載,可知此方主要針對虛勞冷氣所致的病症。
主治病症:
本方主治「虛勞冷氣,攻擊心腹撮痛,腰胯重疼」。此句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本方的主要適應症:
- 虛勞冷氣: 指的是因體內陽氣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寒邪內侵的虛寒證。患者常有體倦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狀,反映了機體整體機能的衰退。
- 攻擊心腹撮痛: 此處的「攻擊」描述了疼痛的劇烈程度,如同被外力侵襲一般。 「撮痛」則形容疼痛的性質,如絞痛、刺痛,多見於氣機阻滯。心腹部位的疼痛,提示了病邪主要侵犯中焦脾胃或肝膽。
- 腰胯重疼: 指腰部和髖關節部位的沉重疼痛,反映了寒濕、瘀血等病邪停留於下焦,導致經絡氣血不暢。
治療原理分析:
硇砂附子丸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 溫陽散寒: 方中以附子為君藥,其性大熱,能峻補元陽,溫裡祛寒,為治療虛寒證之要藥。 搭配茴香、沉香,加強溫陽散寒之功。
- 破瘀止痛: 硇砂為本方特色藥物,具有破血消癥之效,能針對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自然銅亦能散瘀止痛,桃仁活血化瘀,共同作用,可改善瘀血所致的疼痛。
- 行氣止痛: 木香、檀榔、沉香均有行氣之功,能疏暢氣機,解除氣滯所致的疼痛。 木香還能健脾消食,檀榔能消食化積,均有助於改善脾胃氣滯。
- 解毒散結,通絡驅風: 全蠍能解毒散結,且能驅風通絡,有助於改善經絡阻滯,亦可輔助止痛。
- 整體調和: 諸藥合用,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破瘀止痛、行氣通絡之功,使虛勞得補,寒邪得散,氣機得暢,瘀血得化,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方劑特色:
此方以溫補為主,佐以破瘀行氣,針對虛寒之體,兼有瘀滯之病。其獨特之處在於使用了硇砂這一藥物,增強了破瘀消癥之力,與溫陽散寒之附子合用,相輔相成。以豬肚包裹藥物煮爛,丸藥服用,亦體現了古人對藥物有效成分吸收及利用的考慮。
總結:
硇砂附子丸針對虛勞冷氣所致的心腹腰胯疼痛,其治療原理在於溫陽散寒、破瘀止痛、行氣通絡。方中藥物配伍巧妙,攻補兼施,寒溫並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本方在治療虛寒證引起的疼痛方面,有著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硇砂(研)1錢,檳榔2枚,木香1分,乾蠍(炒)1錢,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沈香半兩(鎊),茴香子半兩(炒),桃仁半兩(去皮尖雙仁,慢火炒),自然銅(火煅醋淬7遍)半兩。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前生薑熱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硇砂附子丸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口乾舌燥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硇砂附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硇砂(研)1錢,檳榔2枚,木香1分,乾蠍(炒)1錢,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沉香半兩(鎊),茴香子半兩(炒),桃仁半兩(去皮尖雙仁,慢火炒),自然銅(火煅醋淬7遍)半兩。 主治:虛勞冷氣,攻擊心腹撮痛,腰胯重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