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液丹方中含有阿魏,主要原因在於其特殊功效:
- 行氣止痛:阿魏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散寒止痛之效。對於銀液丹所治療的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阿魏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消腫散結:阿魏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功效,能有效治療因寒濕凝滯所導致的腫脹、結塊等症狀。銀液丹中加入阿魏,可以增強其消腫散結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銀液丹方劑中含有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1. 驅蟲作用: 檳榔性溫,味辛、苦,入胃、大腸經,具有驅蟲、消積、殺蟲之效。銀液丹常用於治療蟲積腹痛、脘腹脹滿等症,檳榔在此發揮驅蟲作用,有助於驅除腸道寄生蟲,緩解腹痛、腹脹等不適。
2. 消積化滯: 檳榔能消食積、化痰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也有一定療效。銀液丹方劑中,檳榔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共同發揮消積化滯的作用,促進消化,緩解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狀。
銀液丹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其主要功效為行氣止痛,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並能緩解胸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在銀液丹方劑中,木香可助於緩解胃腸氣滯、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 燥濕止瀉: 木香還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能有效治療脾虛濕困、腹瀉等症狀。在銀液丹方劑中,木香可幫助止瀉,改善腸道功能。
總體而言,木香在銀液丹方劑中發揮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胃腸疾病。
銀液丹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其毒性可破血行氣,對於經絡不通、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銀液丹中,可配合其他藥材治療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痺痛等病症。
- 清熱解毒,鎮驚止痙: 全蠍亦具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效。對於熱毒入絡、驚癇抽搐等病症,可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清熱解毒、鎮靜安神的作用。
銀液丹方劑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銀液丹為治療瘀血阻絡、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病症,桃仁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藥效發揮。
- 軟堅散結: 桃仁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腫塊、硬結等病症,桃仁能有效消散腫塊,緩解疼痛。銀液丹中加入桃仁,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軟堅散結,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銀液丹方劑中加入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白附子性溫,入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銀液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白附子可溫暖經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解毒消腫,止癢止痛:白附子亦具解毒消腫、止癢止痛之效。銀液丹中常配伍其他解毒藥物,共同發揮解毒消腫之功,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皮膚病、濕疹等病症。
白附子在銀液丹中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祛風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銀液丹方劑中含有白礬,其原因主要為: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止住外傷出血,對於銀液丹治療外傷、創傷出血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 解毒消腫:白礬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對於銀液丹治療外傷感染、腫痛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白礬在銀液丹方劑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銀液丹方劑中包含自然銅,其原因主要在於自然銅具備以下特性:
- 清熱解毒: 自然銅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熱毒攻心、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自然銅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有一定療效。
因此,銀液丹方劑中加入自然銅,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液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本方記載主治「丈夫、婦人一切風冷所致內外氣,腹臟筋骨疼痛」,意指男女因風寒邪氣侵襲,導致體內氣機不暢、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發內外氣滯、腹痛、臟腑不適及筋骨疼痛等症狀。其病機側重於「風冷」——即寒邪與風邪夾雜,凝滯經絡,阻礙氣血運行。
治療方向:
從功效推斷,此方結合了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攻逐冷積的作用。其目標在於:
- 祛除外邪:針對風寒之邪鬱閉於表裡,阻滯氣血。
- 疏通氣血:緩解因氣滯、寒凝導致的疼痛(尤其是腹臟、筋骨)。
- 溫通攻積:可能兼治寒濕積滯內停所致的實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巴豆(攻逐冷積,溫通經絡)
- 巴豆辛熱大毒,主治「冷積凝滯」,能溫通臟腑、瀉下寒積。此方麩炒黃後減緩峻烈之性,但仍保留其開通閉塞之力,針對「腹臟冷痛」;「不出油」則降低瀉下作用,轉向溫散。
- 配合薄荷湯送服,薄荷辛涼可制約巴豆過熱,並引藥力外達肌表,兼顧「風邪」表證。
2. 臣藥:水銀(鉛結為砂)、輕粉(攻毒祛痰,開竅通絡)
- 水銀(與鉛結合成砂)與輕粉(氯化亞汞)均為金石重墜之品,傳統用於劫痰開閉、通絡止痛。水銀能「殺蟲劫痰」,輕粉可「祛風痰、逐積滯」,二者協同巴豆破除寒痰瘀阻。
- 此類藥物毒性強,但用量極輕(各一錢),可能取其走竄之性以開通經絡,緩解筋骨疼痛。
3. 佐藥:麝香、鬱金(行氣活血,開竅止痛)
- 麝香「通諸竅、開經絡」,其芳香走竄之力可增強全方行氣活血效果,針對「內外氣滯」及風冷閉阻之痛。
- 鬱金辛散苦降,既能行氣解鬱,又能活血,助麝香疏通氣機,尤適肝氣鬱滯相關疼痛。
4. 使藥:青黛、生朱(清熱鎮驚,反佐制約)
- 青黛微寒,可清解鬱熱(防溫藥過燥),亦能「涼血解毒」,緩解金石藥之燥烈。
- 生朱(朱砂)為衣,取其重鎮安神之功,可能用於風冷夾驚或疼痛煩躁之症;同時作為外衣,緩釋藥性,降低毒性。
組方特點:
- 寒熱並用:巴豆、水銀溫通攻逐,配伍青黛、薄荷清熱制約,防燥熱傷陰。
- 表裡兼治:薄荷引藥達表,巴豆、水銀攻裡,適合風邪外襲兼內有寒積之症。
- 峻藥緩投:棗肉為丸減緩毒性,按年齡遞增藥量(每歲一丸),體現劑量控制。
推論可能功效與治療原理
- 逐寒通絡:巴豆、水銀、輕粉協同攻逐體內寒濕痰瘀,改善因寒凝導致的腹痛、筋骨冷痛。
- 行氣開竅:麝香、鬱金調暢氣機,疏通風冷閉阻的氣滯與疼痛。
- 標本兼顧:以溫通為主,輔以清熱(青黛、薄荷),避免溫燥太過,適用於寒熱錯雜之實證。
此方為峻烈之劑,推測古代用於體質壯實、寒邪痼結之重症,借其猛烈走竄之力速祛病邪。然其含多種毒性成分(水銀、輕粉、巴豆),需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麝100文,水銀(鉛結為砂)1錢,輕粉1錢,青黛半錢,鬱金1個(為細末),生朱少許(為衣),巴豆10個(去皮,麩炒黃,不出油)。
上先研巴豆細,入諸藥令勻,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1歲1丸,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銀液丹,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五一引《保童秘要》。 組成:麝100文,水銀(鉛結爲砂)1錢,輕粉1錢,青黛半錢,鬱金1個(爲細末),生朱少許(爲衣),巴豆10個(去皮,麸炒黃,不出油)。 主治:小兒夜多驚,或瀉痢,不思食。
銀液丹,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北亭砂1兩,阿魏1錢,白檳榔1兩,青木香1兩,乾蠍1兩(略炒),桃仁56個(去皮尖,炒),白附子1兩(炒),白礬半兩(枯乾),銀母砂子1兩,自然銅半兩(醋淬7下)。 主治:丈夫、婦人一切風冷所致內外氣,腹臟筋骨疼痛。
銀液丹,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黑鉛(煉10遍,秤3兩,與水銀結沙子,分爲小塊,同甘草3兩,水煮半日,候冷,取出研用),鐵粉3兩,水銀(結沙子)3兩,朱砂(研,飛)半兩,天南星(炮,爲末)3分,膩粉(研)1兩。 主治:諸風痰涎蘊結,心膈滿悶,頭痛目運,面熱心忪,痰唾稠粘,精神昏憒,及風癇潮搐,涎潮昏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