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荊芥湯

ZHI ZI JING J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7%
胃經 16%
心經 12%
脾經 12%
大腸經 8%
膽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針對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牙齦出血等。
  2. 解毒消腫:梔子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針對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

因此,梔子在梔子荊芥湯中起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與荊芥等藥物配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

「梔子荊芥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其可驅散外感風熱,並緩解因風熱所致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
  2. 清熱解毒:荊芥亦可清熱解毒,對於由風熱引起的瘡瘍、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荊芥在「梔子荊芥湯」中發揮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風熱感冒、瘡瘍腫毒等疾病的效果。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抑制因外感風熱或內火上炎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梔子性寒,味苦,亦有清熱瀉火之效,與黃芩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2. 疏散風熱,止痛消腫: 荊芥辛溫,解表散風,能疏散風熱,止痛消腫。黃芩的清熱解毒之性可與荊芥的疏散風熱之性相配合,使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治療因風熱侵襲引起的各種疾病。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川芎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之效。與梔子、荊芥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並可改善因風熱邪氣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川芎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外,川芎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緩解風熱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通竅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通竅止痛的功效。與荊芥、梔子等藥物相配,可加強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風熱上攻,鼻塞頭痛、咽喉腫痛等症。
  2. 解毒消腫,止癢止痛: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癢止痛的作用。與梔子、荊芥等藥物配合,可治療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

因此,白芷的加入不僅可加強方劑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同時也具有解毒消腫、止癢止痛的作用,使方劑療效更加全面。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熱毒傷陰: 梔子、荊芥等藥性偏寒涼,用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傷及陰液。白芍味甘酸,性微寒,可滋陰養血,緩解寒涼藥物對陰液的損傷,使藥力更平和,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2. 調和氣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作用,可與荊芥的疏散風熱、解表止癢功效相輔相成,共同調節氣血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白芍在梔子荊芥湯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既能緩解藥性偏寒涼的副作用,又能協調各藥材的功效,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梔子荊芥湯中包含桔梗,主要是為了 宣肺利咽,使藥效更全面。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 宣肺、利咽、祛痰 的功效。梔子荊芥湯以荊芥、薄荷疏散風熱,梔子清熱解毒,配合桔梗的宣肺利咽之功,可以更有效地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方中荊芥辛溫,梔子苦寒,容易出現燥熱傷津之象。生地黃加入可以緩解藥性燥熱,避免傷陰耗血,更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2. 養陰潤燥: 生地黃可滋陰潤燥,補益氣血。荊芥和梔子雖然清熱解毒,但也會耗傷津液。生地黃可與之相配,滋陰潤燥,保護正氣,使藥效更平和,療效更佳。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是因為升麻具有 疏散風熱、透疹解毒 的功效。

方中以梔子清熱瀉火,荊芥疏散風熱,但僅止於表,升麻則能將風熱之邪從肌表透發出來,達於外,使邪氣不致鬱積於內,從而避免病情加重。此外,升麻還有 升陽舉陷 的作用,可以幫助恢復患者的正氣,增強抵抗力,加速病情的康復。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的功效。方中以荊芥疏散風熱,梔子清熱瀉火,但若肝氣鬱結,則會阻礙藥物氣機運行,影響療效。枳殼加入可疏肝理氣,使藥效更有效地達至病所。
  2. 輔助瀉火:枳殼入肝經,亦可引熱下行,輔助梔子清熱瀉火。在治療熱病過程中,若熱邪上炎,或有熱毒內蘊,枳殼可引導熱邪下行,促進疾病痊癒。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荊芥皆具清熱解表之效,但若患者熱毒鬱結,單用清熱藥恐難以完全清除。大黃性寒,能瀉熱解毒,配合梔子、荊芥,能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促進疾病康復。
  2. 通腑泄熱:熱毒鬱結常伴隨便祕,大黃能通便泄熱,減輕腸道壓力,並促進毒素排出,有助於緩解熱毒所致的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梔子荊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梔子苦寒,荊芥辛溫,甘草甘平,能緩解藥性偏寒或偏熱,使藥物配伍更加和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能加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能與梔子、荊芥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梔子荊芥湯」: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主治功效:頭面生瘡,包括痤瘡、粉刺、膿皰、毛囊炎等皮膚病症。

總結:中藥方劑「梔子荊芥湯」由多種中藥組成,各具功效,相互配合,可有效治療頭面生瘡。

傳統服藥法


梔子1錢,荊芥1錢,黃芩1錢,川芎1錢,白芷1錢,白芍藥1錢,桔梗1錢,生地黃1錢,升麻1錢,枳殼(麩炒)1錢,大黃1錢,甘草2分。
上用水2盞,煎8分,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荊芥湯, 出處:《醫統》卷六十六。 組成:梔子1錢,荊芥1錢,黃芩1錢,川芎1錢,白芷1錢,白芍藥1錢,桔梗1錢,生地黃1錢,升麻1錢,枳殼(麸炒)1錢,大黃1錢,甘草2分。 主治:頭面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