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丹參膏中包含丹參,其原因主要有二:
- 主治功效: 丹參性涼,味苦甘,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心除煩的功效。丹參膏多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丹參作為方劑中的君藥,能發揮其藥效,解決病症的核心問題。
- 藥理作用: 丹參中含有丹參酮類、酚酸類等活性成分,現代研究表明,丹參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這些作用與丹參膏的臨牀療效相契合,使丹參膏的療效更佳。
丹參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丹參活血化瘀之弊:丹參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但若單獨使用,易傷陰血,導致氣血兩虛。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補益氣血,緩解丹參活血化瘀之弊,使藥性更為平和。
- 協調丹參活血化瘀之效:白芍具有收斂止痛之效,可配合丹參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更有效地改善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
丹參膏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丹參膏主治血瘀經閉、痛經等症,而白芷的加入可以輔助疏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經絡不通暢的症狀。
- 行氣活血,止痛: 白芷還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可配合丹參活血化瘀,改善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進一步緩解經閉、痛經等症狀。
因此,白芷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丹參膏疏散寒邪、活血化瘀的效果,還可以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參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見載於《千金方》等古籍,主要針對「乳腫、乳癰」等乳房病變,其病機屬「毒氣焮作赤熱」,即熱毒壅滯、氣血瘀結,臨床表現為紅腫熱痛,甚則形成硬結或潰膿。方中提及「乳核結硬不消散」,更對應現代乳癰(乳腺炎)、乳岩(乳腺癌初期)等範疇。外敷為主,兼可內服,顯示其既可攻邪、亦能行散之雙向調節特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 君藥「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癰;輔以「蒴藋」破血消腫,「牛膝」引血下行,共解血瘀熱結之病本。
- 「躑躅花」(羊躑躅)辛溫有毒,擅長麻痹止痛、散瘀開結,古方多用於頑固腫痛,與「烏頭」協力破滯消癥。
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 「秦艽」「獨活」「防風」(或防己)祛風濕、通經絡,針對風濕熱邪痹阻所致的腫痛。
- 「莽草葉」「蜀椒」辛溫有毒,外用能溫散寒濕、殺蟲止癢,助解局部焮熱腫硬。
清熱解毒、生肌斂瘡
- 「白及」收斂生肌,合「菊花」清熱解毒,防止熱毒腐肉成膿;「苦酒」(醋)漬藥增強散瘀消腫之效。
- 豬膏為基質,滋潤緩和藥性,助藥物滲透。
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組成側重「活血散結」與「攻毒止痛」,除乳癰外,邏輯上可推廣至其他體表熱毒瘀結之症,如:
- 癰疽瘡腫初起未潰(紅腫熱痛階段)
- 風濕熱痹關節腫痛(如秦艽、防風配伍之意)
- 跌打損傷瘀血腫硬(丹參、牛膝、躑躅花協同效應)
治療原理總結
以「通」「散」為主軸,透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三重路徑,分解局部氣血壅滯,使熱毒外透、腫結消散。外敷直接作用患處,內服則藉「大行」(通便)導熱毒下行,體現中醫「給邪出路」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丹參2兩,蒴藋2兩,秦艽1兩,獨活1兩,烏頭1兩,白及1兩,牛膝1兩,菊花1兩,防風1兩,莽草葉半兩,躑躅花半兩,蜀椒半兩。
上切,以苦酒2升,漬之1宿,豬膏4斤,俱煎之,令酒竭,勿過焦,去滓。以塗諸疾上,日5度,塗故布上貼之。此膏亦可服,得大行,即須少少服。
方中防風,《千金》作「防己」。《聖惠》有白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丹參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丹參2兩,芍藥2兩,白芷1兩。 主治:通順經絡,宣導壅滯。主治:乳腫,乳癰,毒氣焮作赤熱,漸成攻刺疼痛;及治乳核結硬不消散。
丹參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丹參1兩,細辛(去苗葉)1兩,川芎1兩,當歸(銼,焙)1兩,桂(去粗皮)1兩,防風(去叉)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半兩,乾薑(炮)半兩。 主治:小兒鼻塞不通利。
丹參膏,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 丹參膏(《千金》卷二。)出處:《千金》卷二。別名:滑胎丹參膏組成:丹參半斤,川芎3兩,當歸3兩,蜀椒5合(有熱者,以大麻仁5合代)。主治:養胎,令滑易産。 。 主治:養胎,令滑易産。
丹參膏,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丹參2兩,莽草1兩,附子2兩(去皮臍),漢防己1兩,川芎1兩,川椒1兩,吳茱萸1兩,白芷1兩,沉香半兩,零陵香半兩,雞舌香半兩,犀角屑1兩,當歸1兩,商陸2兩,木香半兩。 主治:腳氣風毒,腫甚難消。
丹參膏,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丹參1兩,蒴藋1兩,莽草1兩,蜀椒1兩,踯躅1兩,秦艽1兩,獨活1兩,白及1兩,牛膝1兩,菊花1兩,烏梅1兩,防己1兩。 主治:身中忽有痛,如竹撲之狀,名曰氣痛,不可忍者,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皆由冬時受溫氣,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
丹參膏, 出處:《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丹參4兩,蒴藋根4兩,秦艽3兩,羌活2兩,蜀椒(汗,去目閉口者)2兩,牛膝2兩,烏頭(去皮)2兩,連翹2兩,白朮2兩,踯躅1兩,菊花1兩,莽草1兩。 主治:傷寒時行,賊風惡氣在外,肢節痛攣,不得屈伸,項頸咽喉痹塞噤閉,入腹則心急腹脹,胸中嘔逆,緩風不遂,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喎斜,耳聾齒痛,風頸腫痹,腦中風痛,石癰,結核瘰癧,堅腫末潰,赤白癮疹,諸腫無頭作癰疽者,風結核在耳後,風水遊腫疼痛翕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