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忠丹
HUAI ZHO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六引《坦仙皆效方》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20%
肝經 18%
胃經 11%
膀胱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懷忠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懷忠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鼻塞、頭痛、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而白芷可以有效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減輕頭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 祛風除濕,止癢消腫: 白芷還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一些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白芷可以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懷忠丹中加入白芷,可以增強其祛風除濕的效果,使療效更為全面。
懷忠丹中含有白礬,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濕泄瀉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 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懷忠丹中白礬的加入,能夠有效地控制腹瀉症狀,同時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懷忠丹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養血柔肝: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效,可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懷忠丹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而白芍的養血作用可增強心脾之氣,改善氣血虧虛。
- 斂陰止痛:白芍性微寒,具有斂陰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上衝導致的頭暈目眩、心悸不安等症狀。懷忠丹中加入白芍,有助於平肝潛陽,穩定心神,改善心脾兩虛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懷忠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主症:內癰(臟腑癰瘍)伴有敗血、腥穢異常,臍腹冷痛。
病機推演:
- 「內癰有敗血」:癰瘍內生,氣血壅滯化熱,腐肉成膿,久則血敗化淤,異味腥臭。
- 「臍腹冷痛」:膿血瘀久傷陽,或素體脾陽不足,局部失溫,故冷痛;亦可因膿毒內伏,正氣抗邪,陰陽相爭而現寒熱錯雜之象。
此方針對「膿血鬱久兼寒」之證,以排膿祛腐為主,兼行氣血、斂創生肌。
組成藥物邏輯分析
1. 單葉紅蜀葵根(君藥)
- 特性:甘寒滑利,古籍載其「滑竅排膿,通利二便」。
- 作用:
- 滑利通導:疏通壅滯,使膿血從下竅(二便)排出。
- 清熱解毒:緩解內癰熱毒,尤宜於下焦濕熱壅滯。
2. 白芷(臣藥)
- 特性:辛溫芳香,歸肺、胃、大腸經。
- 作用:
- 排膿止痛:辛散力強,透達膿毒外出,改善腥穢氣味。
- 溫通氣血:化解臍腹冷痛,與蜀葵根寒溫相配,防寒涼過度。
3. 白枯礬(佐藥)
- 特性:酸澀寒,具收斂燥濕之性。
- 作用:
- 斂瘡止血:固澀敗血,防止膿血過度流失傷正。
- 燥濕解毒:乾瘡斂膿,減少腥穢分泌物。
4. 白芍藥(佐使藥)
- 特性:酸苦微寒,養血柔肝。
- 作用:
- 緩急止痛:緩解臍腹攣痛,調和營血。
- 防辛散傷陰:制約白芷、枯礬之燥性,保護陰血。
輔料配伍
- 黃蠟為丸:取其固護藥物緩釋之效,兼能潤腸,助膿血排出。
- 米飲送服:護胃氣,避免寒藥傷中。
治療原理與方劑特色
- 攻邪不傷正:
- 蜀葵根、白芷主攻排膿,枯礬斂瘡防過泄,白芍養血調和,形成「排-斂-補」動態平衡。
- 寒溫並用:
- 白芷辛溫佐蜀葵根之寒,避免冰伏邪氣;枯礬收斂佐白芷辛散,防藥性過耗。
- 標本兼治:
- 急性期排膿血治標(懷忠丹),後期用十宣散(補氣血)扶正,體現「先攻後補」思路。
總結:懷忠丹以「通利排膿」為核心,結合斂瘡、行氣血之品,適用於內癰膿毒兼寒象者,體現古人對「腐去新生」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單葉紅蜀葵根1兩,白芷1兩,白枯礬5錢,白芍藥5錢。
排膿下血。
上為末,黃蠟溶化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待膿血出盡,服十宣散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腹中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懷忠丹,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六引《坦仙皆效方》。 組成:單葉紅蜀葵根1兩,白芷1兩,白枯礬5錢,白芍藥5錢。 主治:排膿下血。主治:內癰有敗血,腥穢殊甚,臍腹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