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搜膿散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功效,可舒緩膿瘡周圍的疼痛和炎症反應,減輕患者的痛苦。
- 收斂止血: 白芍具有一定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促進膿瘡傷口癒合,並減少膿液分泌,利於傷口清潔和癒合。
白芍的加入,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改善膿瘡的症狀。
搜膿散方劑中含有輕粉,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 解毒消腫:輕粉性寒,能解毒消腫,對於膿瘡、癰疽等感染性疾病,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 燥濕拔毒:輕粉性燥,能燥濕拔毒,對於濕熱蘊結、毒邪內伏所致的瘡瘍,能起到燥濕拔毒、促進膿液排出之效。
因此,搜膿散方劑中加入輕粉,旨在發揮其解毒消腫、燥濕拔毒之功效,以達到治療膿瘡、癰疽等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搜膿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有助於膿液的排出。
- 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川芎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膿腫帶來的疼痛,減輕患者痛苦。
因此,川芎在搜膿散中起到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消腫止痛等作用,有助於膿腫的治療。
搜膿散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引導膿液外排: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通竅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膿瘡、癰腫等病症,白芷能夠疏通經絡,引導膿液外排,加速傷口癒合。
2. 抗菌消炎:白芷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擴散。在搜膿散中,白芷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加強消炎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白芷在搜膿散中發揮著引導膿液外排和抗菌消炎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搜膿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瘡內有膿不能自出」,乃針對瘡瘍成膿後,膿液滯留難潰之證。膿為氣血所化生,若瘡瘍膿成而無法自潰或排出不暢,恐致毒邪內陷、病程延宕。此時需外用方劑以助托毒排膿,搜膿散即為此類代表。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黃耆(黃芪)
- 性甘微溫,入脾肺經,具補氣托毒、生肌斂瘡之效。
- 外用配合他藥,能提振局部氣機,促進膿液外透,使「膿毒得氣而外達」。
白芍藥
- 酸寒入肝,養血和營,緩急止痛。
- 於此方中非取其養陰之功,而在與黃耆相配,形成「氣血兼顧」之勢。瘡瘍日久易耗氣血,白芍能防膿血過泄傷陰,且其微寒之性可制黃耆、白芷之溫,避免過燥。
香白芷
- 辛溫芳香,擅長散風除濕、消腫排膿。
- 為瘡科要藥,因其辛散之力能「開腠理、透膿竅」,直接引導膿液外泄。白芷與黃耆相伍,一散一補,共成托毒排膿之基。
全方配伍思維
本方以「托、搜、斂」三者並行:
- 托:黃耆補氣托裡,助正氣驅膿外出。
- 搜:白芷辛香走竄,深入瘡竅搜膿。
- 斂:白芍收斂陰血,防排膿過峻傷正。
外敷後以膏藥覆蓋,既可保護創面,又能保持藥力持續滲透。古人強調「一日一換」,顯示其注重瘡口清潔,避免穢濁滯留,符合「祛腐生新」之理。此方簡潔而切中膿滯關鍵,體現外用方「輕靈直達病所」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黃耆、白芍藥、香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用少許,乾摻患處,上用膏藥敷貼,1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如果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搜膿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黃耆、白芍藥、香白芷各等分。 主治:諸瘡膿汁不絕,腐肉未盡。
搜膿散,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 組成:白芍3錢,輕粉3錢,川芎1兩,香白芷1兩。 主治:瘡內有膿不能自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