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溻腫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之效。溻腫湯主治濕熱蘊結,筋脈不通所致的腫痛,白芍可清熱解毒,消除濕熱對筋脈的侵襲,緩解腫痛。
- 養血柔肝,舒筋活絡: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舒筋活絡之功。溻腫湯中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如川芎、當歸等,共同作用於肝經,以疏肝解鬱,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進一步消除腫痛。
總之,白芍在溻腫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以及養血柔肝、舒筋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腫痛。
溻腫湯方中使用丹參,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溻腫湯中,丹參的主要作用是涼血解毒,消散水腫。當患者出現溻腫時,往往伴隨著血瘀、熱毒等症狀,丹參能夠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消散水腫,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此外,丹參還能改善患者的微循環,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水腫的消退。
溻腫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溻腫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壅滯所致的濕疹、瘡瘍等症,黃芩可清泄濕熱,使濕熱之邪得以消除,達到止癢消腫的目的。
-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破潰、出血等症狀,黃芩可以起到止血生肌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溻腫湯中加入白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白蘞性甘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溻腫湯所治的濕熱內蘊、水濕停滯所致的肢體浮腫,白蘞能有效利水滲濕,消散水腫,改善病人的症狀。
- 健脾化濕: 白蘞同時具有健脾化濕的作用。濕熱內蘊常伴隨脾胃失健,影響消化吸收。白蘞健脾化濕,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水濕代謝,從根本上改善水腫的形成。
主治功效
溻腫湯含有白芍、丹參、黃芩、白蘞四種中藥成分,對外陰被腐蝕、下疳造成的瘡腫脹痛有治療效果。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它可以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它也可以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它還可以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凝固。它也可以增強止血活性、促進傷口癒合。它還可以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緩解經期不適。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它可以治療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它可以促進機體代謝、解毒,修復受損細胞和組織,有助於治療中毒性疾病、化學毒素中毒、病毒感染等。它還可以促進細胞再生,修復受損細胞,具有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和組織不受氧化損傷,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皮膚再生。它還可以促進細胞再生,加速損傷部位的復原。它還有消腫止痛、斂瘡生肌之效,常與其他中藥同用,可收斂瘡口,促進癒合。
總之,溻腫湯中的四種中藥成分具有多種功效,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蒲翁盈(黃花地丁)、枸杞苗、鷺鷥藤、升麻、葛根各等分。
上為粗末。
每用半兩,水1升,煎10沸,去滓。熱溻;冷則再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溻腫湯,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芍藥、丹參、黃芩(去黑心)、白斂各等分。 主治:外陰蝕,下疳痷瘡腫痛。
溻腫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蒲翁盈(黃花地丁)、枸杞苗、鹭鸶藤、升麻、葛根各等分。 主治:諸腫痛不消,或筋脈拘攣,不能屈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