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甘草湯

DA DOU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八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肺經 18%
肝經 16%
胃經 13%
脾經 13%
膽經 5%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甘草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甘草具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夠增強方劑的整體效能。這種特性使得甘草能夠緩和其他藥材的特性,避免過於剛烈的藥效帶來的不良反應。

其次,甘草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與大豆的養陰潤燥特性相輔相成,能達到改善滋潤肌膚、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此外,甘草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效的吸收和傳遞,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

最後,甘草在中藥學中被廣泛應用,因其安全性高、適應症多,能夠作為大多數方劑的基石。綜合以上原因,甘草的加入使大豆甘草湯在臨牀應用中更加有效且安全。

大豆甘草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包括大豆與甘草兩種主要成分,另輔以丹參等藥材。丹參在此方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心除煩之功效。在大豆甘草湯中加入丹參,旨在增強方劑的活血行氣能力,對於治療因血瘀所致的心悸、胸悶等症狀尤為適用。此外,丹參還可協同大豆與甘草,調節免疫功能,保護心臟,減輕炎症反應。因此,丹參的加入,使得大豆甘草湯不僅能舒緩急慢性心肌梗塞引起的症狀,還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達到養心安神之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大豆甘草湯為清熱解毒之經典方劑,其中黃芩為關鍵藥材之一。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脾、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方中黃芩與大豆相配,大豆善於清熱利濕,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尤適於治療熱病煩渴、濕熱黃疸等症。此外,黃芩還能調節免疫,對抗炎癥有良好效果,故此方常被用於內熱過盛或外感風熱所致的各類疾病。甘草則調和諸藥,協同增效,使整個方劑既清熱又不傷正氣,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

大豆甘草湯為清熱解毒之方,方中白蘞,味苦性寒,入肺、心、小腸經,擅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對於熱毒壅盛所致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白蘞有顯著療效。其苦寒之性可直達病所,清熱而無涼過之弊,為此方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加之與大豆、甘草相配,大豆益氣解毒,甘草調和諸藥,三者協同,既可清熱解毒,又能緩急止痛,適於治療外感熱毒、內傷食積等所致之熱毒證。白蘞在此方中,猶如利劍直指病灶,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甘草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黑豆
  • 生甘草
  • 赤皮蔥
  • 槐條

主治功效:

根據多部醫學典籍的記載,大豆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疳瘡: 《兒科要略》、《外科心法要訣》明確指出,此方可治各種疳瘡,具備止癢消疼、解毒之效。 疳瘡泛指兒童因營養不良或體質虛弱所致的皮膚潰瘍性疾病,本方能緩解其瘙癢、疼痛等症狀。
  2. 陰瘡:《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陰瘡有多種類型,其中因熱結下焦,經絡澀滯,或因婦人子宮敗精等因素所致的陰蝕瘡,皆可使用大豆甘草湯清洗。此方在治療此類陰瘡時,亦能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3. 下疳: 《瘍醫大全》將大豆甘草湯列為治療下疳的方劑之一。《外科心法要訣》亦將其與其他藥物並用,以治療梅毒疳。下疳主要指生殖器部位的潰瘍性疾病,本方有助於減輕其紅腫、熱痛。
  4. 外傷瘡瘍: 《兒科要略》指出,若因外部損傷導致的瘡瘍,亦可用大豆甘草湯清洗。

治療原理:

大豆甘草湯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的藥材功效來分析:

  1. 黑豆: 黑豆具有解毒、消腫、活血的功效。
  2. 生甘草: 甘草能調和諸藥、益氣止痛,亦有清熱解毒、緩解炎症的作用。
  3. 赤皮蔥: 蔥具有溫通經絡、發散風寒、解毒消腫的功效,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病竈消散。
  4. 槐條: 槐條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燥濕止癢,對於皮膚瘡瘍有良好的療效。

綜合分析:

大豆甘草湯所選用的藥材,均具備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燥濕止癢等功效。通過水煎外洗的方式,使藥力直達病所,以達到治療目的。此方適用於皮膚表面的瘡瘍,尤其對於伴有紅腫熱痛、瘙癢等症狀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從其廣泛應用於疳瘡、陰瘡、下疳等疾病來看,大豆甘草湯的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

  • 清熱解毒: 針對瘡瘍的熱毒病機,以清熱解毒為主要治療手段。
  • 活血化瘀: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腫塊,加速組織修復。
  • 消腫止痛: 緩解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使患者舒適。
  • 燥濕止癢: 針對濕熱下注、分泌物多的瘡瘍,以燥濕之法,緩解瘙癢不適。

總而言之,大豆甘草湯是一味以外用為主的方劑,其配伍簡單但功效顯著,對於各種皮膚瘡瘍,特別是兒童疳瘡、陰瘡、下疳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且安全性較高。

傳統服藥法


甘草3兩,丹參、黃芩、白蘞各等分。
每用5錢,水1升,煎10沸,帛蘸頻塌之。
本方名「大豆甘草湯」,但方中無大豆,疑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豆甘草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大豆甘草湯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 大豆甘草湯不宜在飯前空腹服用,以免引起胃部不適。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甘草湯,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甘草3兩,丹參、黃芩、白蘞各等分。 主治:莖上濕癢作瘡,及註乾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