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解毒湯

SHENG MA JIE D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3%
胃經 8%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腎經 5%
膽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解毒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外感熱毒、內熱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咽痛、口渴、頭痛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2. 升陽舉陷: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振陽氣,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熱毒傷氣導致的氣虛、乏力、脈弱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升麻在升麻解毒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升陽舉陷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起到治療熱毒傷氣的功效。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宣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宣通鼻竅之功效。與升麻相配合,能更好地清熱解毒,並疏通鼻竅,利於邪氣排出,有助於治療外感風熱、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2. 散風除濕,止痛止癢:白芷亦有散風除濕、止痛止癢的功效,可輔助升麻散發外邪,改善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狀。與升麻搭配使用,能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牛蒡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對於外感風熱,咽喉腫痛,或瘡瘍腫毒等病症,能起到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疏散風熱,宣肺透表: 牛蒡藥性偏於散風透表,能幫助升麻解毒湯宣散風熱,使藥效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牛蒡的加入,不僅能加強升麻解毒湯的清熱解毒功效,還能提升疏散風熱、宣肺透表的效力,使藥效更加全面。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以及瘡瘍腫毒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升麻解毒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連翹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效,並能促進瘡瘍腫毒的消散,達到治療目的。

升麻解毒湯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蟬蛻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對於因風熱邪毒侵襲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皮膚紅腫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2. 透疹止癢,生肌斂瘡: 蟬蛻能透發麻疹,促進疹子排出,並止癢止痛,同時還具有生肌斂瘡之效,可用於治療麻疹、風疹、濕疹等皮膚疾病。

因此,升麻解毒湯中加入蟬蛻,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促進疾病的康復。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為了其補血活血、調和營衛的功效。

升麻解毒湯以升麻、柴胡等藥物為主,功能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但藥性偏於燥烈,容易耗傷氣血。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和營衛的功效,可以 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避免損傷正氣,同時也能促進藥物 更好地流通,提高療效。此外,當歸還能 滋養血脈,有助於機體抵抗外邪入侵,增強整體免疫力。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疏散風邪,助升麻解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能疏散外感風邪,使升麻解毒之效更易達病所,提高解毒效果。

二、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升麻解毒湯以升麻、柴胡等藥物為主,性較燥烈,容易傷陰耗津。防風性偏潤,可緩解藥性燥烈之弊,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升麻解毒湯中包含木通,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升麻解毒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機不利所致的癰腫瘡毒、喉痺、口瘡等症。木通加入方中,可協助升麻清熱解毒,並利水通淋,使熱毒隨小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進一步促進疾病的康復。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升麻解毒湯以升麻、柴胡等藥物為主,性偏寒涼,容易傷胃。甘草性甘溫,可以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對胃部的刺激,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2. 緩解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升麻、柴胡等藥物,增強解毒效果,並保護脾胃免受毒素侵害。

總之,甘草在升麻解毒湯中起著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作用,使其藥效更佳,使用更安全。

升麻解毒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因外感風熱或內有積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此方主要由升麻、黃連、黃芩等多種清熱解毒藥材組成,而其中加入了沙苑子,其目的在於增強整體方劑的功能。

沙苑子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在中醫裡被認為能補腎固精、明目,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在升麻解毒湯中加入沙苑子,一方面可以通過其補益作用,幫助身體恢復正氣,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另一方面,沙苑子還能緩解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能帶來的寒涼性質,使整個方劑性質更加平和,適合不同體質的人服用。

此外,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眼目病症,如目赤腫痛等,沙苑子的明目效果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總體來說,沙苑子在升麻解毒湯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該方劑的綜合療效,也使其適用範圍更廣泛。

升麻解毒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一、 疏散風熱: 升麻解毒湯以清熱解毒為主,荊芥性辛溫,能疏散風熱,並能透達肌膚,與升麻、柴胡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解除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

二、 消腫止痛: 荊芥不僅能疏散風熱,還能止癢消腫,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更好地消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升麻解毒湯方劑組成及功效介紹

升麻解毒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痘疹發出不暢,或痘疹出齊後,症狀不減反增,腫脹加重,膿血流溢浸漬,或伴有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等症。

  1. 升麻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1. 白芷

白芷性味辛、溫,入肺、脾、腎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1. 牛蒡

牛蒡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散風熱、宣肺通鼻、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

  1. 連翹

連翹性味苦、微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功效。

  1. 蟬蛻

蟬蛻性味甘、鹹,微寒,入肺、肝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等功效。

  1. 當歸

當歸性味甘、辛,微溫,入心、脾、肝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1. 防風

防風性味辛、微苦,溫,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1. 木通

木通性味甘、微寒,入腎、脾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1.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1. 沙苑子

沙苑子性味甘、平,入肺、腎二經,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的功效。

  1. 荊芥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總結

升麻解毒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適用於痘疹發出不暢或出齊後症狀加重,腫脹加重,膿血流溢浸漬等症狀。方劑中的各味藥具有不同的功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透疹、止痛的作用。在使用升麻解毒湯時,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不可盲目服用。

傳統服藥法


升麻、桔梗、荊芥、連翹、防風、羌活、赤芍、甘草、淡竹葉、牛蒡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痘症破後,反復腫脹,膿血浸淫的症狀。
  • 本方中的升麻、白芷、牛蒡、連翹、蟬蛻、當歸、防風、木通、甘草、沙苑子、荊芥等藥物,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痤瘡蕁麻疹麻疹化膿性關節炎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解毒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一引《幼科全書》。 組成:升麻、白芷、酒芩、連翹、當歸、炒牛蒡、酒木通節。 主治:痘瘡盡破,膿血浸淫。

升麻解毒湯, 出處:《麻疹集成》卷下。 組成:甘草、桔梗、乾葛、升麻、羌活、荊芥、防風、大力、連翹、人參、竹葉、柴胡、前胡、赤芍。 主治:麻疹乍寒乍暖。

升麻解毒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升麻、乾葛、荊芥穗、人參、柴胡、前胡、牛蒡、桔梗、防風、羌活、連翹、甘草、赤芍、皮竹葉。 主治:疹痘,時熱時寒。

升麻解毒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川升麻4錢,鮮皂角針4錢,上白土茯苓1斤。 主治:楊梅瘡,筋骨疼痛,久而不癒;及遠年近日,流註結毒、皮肉破爛、咽喉損破者。

升麻解毒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升麻、白芷、酒芩、牛蒡、連翹、蟬蛻、當歸、防風、密蒙、淮木通節、甘草、蒺藜、荊芥。 主治:痘症盡破,反復腫,灌膿血浸淫者。

升麻解毒湯, 出處:《痘疹心法》卷十二。 組成:當歸、升麻、柴胡、桔梗、甘草、牛蒡子、密蒙花、蟬蛻、連翹、防風、荊芥等分。 主治:痘瘡潰腫,飲食無阻,大小便調,更無它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