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兩收湯」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考量其「補氣固脫」的功效。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
其補氣作用可收斂脾胃,改善脾氣虛弱所致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其固脫作用可收斂心氣,改善心氣虛弱所致的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因此,人參在「兩收湯」中起到補氣固脫、收斂脾肺心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虛脫陷的病症。
兩收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能補脾氣、燥脾濕,健脾益氣。兩收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白朮能補益脾胃,固攝中氣,減少腹瀉。
- 燥濕止瀉:白朮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濕邪困脾,腹瀉不止,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兩收湯中加入白朮,可以起到燥濕止瀉,改善腹瀉症狀的作用。
總之,白朮在兩收湯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腹瀉的功效。
兩收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
- 升陽舉陷: 川芎味辛性溫,能升散陽氣,對於氣虛下陷、頭暈目眩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兩收湯常用於治療氣虛下陷、脫肛、子宮下垂等病症,川芎的升陽舉陷作用有助於提升氣機,改善症狀。
兩收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功效:
-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作用。兩收湯主要針對血虛、氣虛、陰虛等症狀,熟地黃能補益氣血,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症狀。
- 固澀止血: 熟地黃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幫助止血。兩收湯主要用於治療便血、崩漏、月經過多等症狀,熟地黃能收斂止血,改善這些症狀。
因此,兩收湯中加入熟地黃,能有效地滋陰補血、固澀止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兩收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三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補腎的功效。兩收湯旨在收斂止瀉,而脾腎虛弱往往是腹瀉的重要原因。山藥能補益脾腎,固澀止瀉,從根本上改善腹瀉症狀。
- 調和藥性: 兩收湯中其他藥材多偏燥性,如白朮、茯苓等,容易造成脾胃乾燥。山藥性平和,能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防止因藥物燥性而加重腹瀉。
總之,山藥在兩收湯中起到補脾益腎、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更加有效地收斂止瀉。
兩收湯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固澀: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固澀、斂陰止汗的功效。兩收湯旨在收斂固澀,止汗止瀉,而山茱萸的補腎固澀之效,可以有效控制因腎氣虛弱導致的汗液失控和脾胃虛弱造成的泄瀉。
2. 滋陰潛陽: 山茱萸能夠滋陰潛陽,對於因陰虛陽亢導致的汗出不止、盜汗、虛熱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兩收湯適用於陰虛陽亢、汗多自出、小便頻數等症狀,山茱萸的滋陰潛陽之效,可以平衡陰陽,緩解病症。
兩收湯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澀精:芡實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脾固腎、澀精止遺的功效。對於腎氣不足、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症狀,芡實能起到收斂固攝的作用,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收斂固攝之效。
- 健脾益氣:芡實亦可健脾益氣,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乏力、腹瀉等症狀。脾胃健壯則能更好地吸收營養,為腎臟提供充足的精氣,進一步促進腎氣恢復。
因此,兩收湯中加入芡實,不僅有助於收斂固攝腎氣,更能健脾益氣,為腎臟提供充足的精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兩收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是基於其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兩收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扁豆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健脾化濕,消除濕熱,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止瀉、消食、健脾的功效。
「兩收湯」中包含「巴戟天」,其原因如下:
- 補腎固精: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陽、固精氣的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泄等症狀。兩收湯主治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巴戟天有助於補腎固精,改善症狀。
- 益氣健脾:巴戟天兼具益氣健脾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乏力等症狀。兩收湯中常佐以其他補脾益氣藥物,巴戟天可加強藥效,使脾腎氣血雙補,達到更好的療效。
兩收湯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固精: 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腎經,具有補腎壯筋、強腰膝、固精止遺的功效。兩收湯主要針對腎氣虛弱、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等症狀,杜仲的補腎固精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固表止汗: 杜仲還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能夠收斂腠理,減少汗液流失。兩收湯中常配伍其他固表止汗藥物,如浮小麥、黃芪等,杜仲的加入能夠加強固表止汗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綜上所述,杜仲在兩收湯中發揮著補腎固精和固表止汗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收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與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等。其配方精妙,銀杏葉是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銀杏葉性平味甘苦,歸心、肺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現代醫學研究顯示,銀杏葉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和萜類內酯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能夠擴張血管、增加血液流動性,從而改善心腦血管的循環,對抗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形成。此外,銀杏葉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保護心血管免受氧化損傷。因此,在兩收湯中加入銀杏葉,旨在增強整體療效,促進患者心臟健康,減輕心臟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兩收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婦科證治,主治產後氣血大虛、任督二脈失養,導致帶脈無力固攝而「崩墜」,具體表現為陰道脫出形如肉線的組織(長達2-3尺),觸碰則劇痛。此症屬「陰挺」(類似現代醫學的產後子宮或陰道壁脫垂),病因核心在於氣血極虛,尤其是產後失血過多,無法濡養奇經八脈(任督帶脈),使得肌肉筋膜弛緩、收縮無力。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大補氣血,固攝奇經」為核心,藥味可分三大類:
補氣健脾以固中焦
- 人參、白朮(土炒):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益氣,二者重用(1-2兩)以急復脾氣,中氣足則升舉有力。土炒白朮更增固澀之性。
- 山藥、扁豆(炒)、芡實(炒):輔佐健脾,兼能收澀下焦,針對帶脈鬆弛滑脫。
滋陰養血以填補任督
- 熟地(九蒸)、山萸(蒸)、川芎(酒洗):熟地滋腎填精,山萸補肝腎而固脫,川芎酒洗上行活血,使補而不滯。此組針對「亡血過多」之病本,充養任督二脈精血。
溫腎固脫以強帶脈
- 巴戟(鹽水浸)、杜仲(炒黑):巴戟鹽製入腎,溫補腎陽;杜仲炒黑兼入血分,強筋骨而繫帶脈。二者助下焦氣化,恢復帶脈約束力。
- 白果(搗碎):收澀止脫,直接固定脫垂組織,減輕「水道中出」的症狀。
邏輯推理與可能機轉
- 氣血雙補為本:產後失血致「無血養任督」,故重用熟地、人參,氣血同補以充盈奇經。
- 脾腎同治為標:脾主肌肉,腎主胞宮,透過健脾(白朮、山藥)與溫腎(巴戟、杜仲),恢復肌肉筋膜張力。
- 澀補並行為用:在大量補益藥中佐以芡實、白果等收澀藥,標本兼顧,符合「虛則補之,陷者升之,滑者固之」原則。
此方特色在於「兩收」——一收氣血以養奇經,二收脫垂以復其位,故稱「兩收湯」。其速效(1-2劑見效)之關鍵,可能在於大劑量補氣藥(人參、白朮)迅速提振中氣,配合收澀藥直接作用於局部組織。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白朮2兩(土炒),川芎3錢(酒洗),九蒸熟地2兩,山藥1兩(炒),山萸4錢(蒸),芡實5錢(炒),扁豆5錢(炒),巴戟3錢(鹽水浸),杜仲5錢(炒黑),白果10枚(搗碎)。水煎服。服1劑而收半,2劑而全收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補氣養血、固經止帶的功效,適用於婦人産後亡血過多,無血以養任督,而帶脈崩墜,力難升舉,水道中出肉線一條,長2-3尺,動之則疼痛欲絕。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兩收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下。 組成:人參1兩,白朮2兩(土炒),川芎3錢(酒洗),九蒸熟地2兩,山藥1兩(炒),山萸4錢(蒸),芡實5錢(炒),扁豆5錢(炒),巴戟3錢(鹽水浸),杜仲5錢(炒黑),白果10枚(搗碎)。 主治:婦人産後亡血過多,無血以養任督,而帶脈崩墜,力難升舉,水道中出肉線一條,長2-3尺,動之則疼痛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