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散

白芷散

BAI Z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8%
脾經 23%
胃經 23%
肝經 14%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芷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白芷性味歸經:白芷味辛、甘,性溫,歸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消腫、排膿的功效。因此,白芷散中加入白芷,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2. 白芷與其他藥材的配伍:白芷散中通常會與其他具有散風寒、通鼻竅功效的藥材配伍,例如蒼耳子、辛夷等,以增強藥效。白芷與這些藥材配伍,可以相互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芷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痛效果: 白芷散以白芷為君藥,善於散風止痛,而荊芥辛溫,亦能散風解表,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散寒止痛之效,尤其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療效更佳。
  2. 驅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散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不通,荊芥辛散,可開通鼻竅,促進鼻腔分泌物排出,配合白芷的散風止痛作用,可有效改善鼻塞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白芷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所載主治「傷寒鼻塞,出清涕不已」,屬外感風寒初期常見症狀。鼻塞、清涕乃風寒襲表,肺氣不宣所致。肺開竅於鼻,寒邪束表,陽氣受阻,津液輸布失常,上泛為涕。此時邪未化熱,涕清質稀,故方劑取向以辛溫宣散為主,兼輕清透邪。

解析組成與配伍邏輯

  1. 君藥:白芷

    • 辛溫芳香,專入肺胃經,善散風寒、通鼻竅,為治鼻淵頭痛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直接針對鼻塞清涕之標。
  2. 臣藥:夏枯草、銀花

    • 夏枯草:辛、苦、寒,本以清肝火見長,然其辛散之性可助白芷宣通鼻竅。此處取其「火鬱發之」之意,防風寒久鬱化熱。
    • 銀花:甘寒清熱解毒,雖性偏寒涼,但用量輕(與白芷等量),既能制約白芷辛溫之性,又可預先截斷熱勢,屬「未病先防」思路。
  3. 佐藥:蒲公英、紫花地丁

    • 兩者均苦寒清熱解毒,但用量較輕(2錢),推測為輔助銀花透散潛伏之熱毒,防風寒化熱入裡成癰(如鼻竇化膿)。此配伍體現「既病防變」原則。
  4. 使藥: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溫之性,緩解白芷、夏枯草之燥烈,亦能益氣守中,防苦寒傷胃。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以「辛溫解表為主,寒涼清解為輔」,關鍵在「宣通鼻竅+雙向調節」:

  • 辛溫開鬱:白芷直達鼻竅,散寒通滯,改善局部氣血壅塞。
  • 清輕透邪:銀花、夏枯草輕清上浮,既可防寒邪化熱,又能疏解表邪。
  • 解毒托毒:蒲公英、地丁用量輕巧,非純清熱解毒,而是助邪外透,避免風寒與內鬱之熱互結。

整體而言,此方適用於風寒初起鼻塞流涕,但患者體質可能偏於陽盛(或素有內熱),故於溫散中佐以清解,體現「表裡兼顧」的立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白芷3錢, 夏枯草3錢, 蒲公英2錢, 銀花3錢, 紫花地丁2錢, 甘草1錢。
水煎,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塞陰道炎肺結核疥癬前列腺炎瘧疾白帶排尿困難乳腺炎尿道炎膀胱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痲風 [漢生氏病]軟性下疳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芷散, 出處:《外科真诠》卷上。 組成:白芷3錢,牡蠣粉5錢,上片2分。 主治:乳疳。

白芷散, 出處:《百一》卷七。 組成:香白芷1兩,荊芥1錢。 主治:傷寒鼻塞,出清涕不已。

白芷散,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乳香、沒藥(各去油)、白芷、浙貝、歸身各等分。 主治:乳癰乳癤。

白芷散, 出處:《外科真诠》卷上。 組成:白芷3錢,夏枯草3錢,蒲公英2錢,銀花3錢,紫花地丁2錢,甘草1錢。 主治:青蛇頭。

白芷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白芷1分,菖蒲1分,蒼朮1分,陳皮1分,細辛1分,厚朴1分,半夏1分,官桂1分,木通1分,蘇梗葉1分,炙草1分,川芎2分。 主治:虛火妄動,耳鳴。

白芷散, 出處:《外台》卷二(注文)引《範汪方》。 組成:白芷散(《外台》卷二(注文)引《範汪方》。)出處:《外台》卷二(注文)引《範汪方》。組成:白芷12分,白朮10分,防風8分,栝樓5分,桔梗4分,細辛3分,附子2分(炮,去皮),乾薑2分,桂心2分。主治:傷寒癒後令不復。 。 主治:傷寒癒後令不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