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蕪荑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或腫瘤性疾病。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的獨特性質和功效。雄黃的成分主要為硫化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及解毒作用,能夠對於某些因濕熱、火毒引起的皮膚病具有明顯的療效。
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化斑消腫,適合用於治療各類外科腫瘤及皮膚病,如癤瘡、皮膚癮等。因此,蕪荑散中加入雄黃,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幫助患者更快地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促進病竈的癒合。
然而,需注意的是,雄黃含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確保劑量適當,以避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蕪荑散的使用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蕪荑散中含有蕪荑,乃因其藥性獨特,與方劑主治相契合。
蕪荑性味苦寒,具有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抑制皮膚真菌、細菌生長,並能抗炎、止癢,對於濕疹、疥瘡、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蕪荑散中加入蕪荑,旨在發揮其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皮膚病,達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治療目的。
蕪荑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痛,散寒止瀉: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散寒止瀉的功效。蕪荑散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吳茱萸溫中散寒,可緩解胃寒,促進消化,止痛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
-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吳茱萸性溫燥,可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例如方中所含的蕪荑,性寒滑利,善於止瀉止痛,但其寒性較重,吳茱萸的溫性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蕪荑散中包含白礬,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燥濕止癢的功效。蕪荑散主治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礬可以有效抑制皮膚濕氣,減輕瘙癢,促進皮膚乾燥癒合。
- 殺蟲止癢:白礬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以抑制皮膚寄生蟲的生長,對於因蟲咬引起的瘙癢、紅腫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白礬作為蕪荑散的組成成分,可起到燥濕止癢、殺蟲止癢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蕪荑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瘡」,泛指皮膚瘡瘍、潰爛或濕熱蘊結所致之瘡毒。其效以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為主,兼顧養血和營,適用於濕熱夾雜、氣血失調之瘡瘍證候。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 蕪荑:苦辛溫,長於殺蟲消積,外用治疥瘡,內服可消濕熱蟲積。
- 黃柏、子芩:苦寒清熱,黃柏瀉下焦濕熱,子芩(或豬苓)偏清上焦熱,二者协同燥濕解毒。
涼血止血,和營斂瘡
- 赤芍、地榆:赤芍涼血散瘀,地榆涼血止血,合用可治瘡瘍熱毒迫血之腫痛潰爛。
- 阿膠:滋陰養血,兼能止血,防燥藥傷陰,助瘡口癒合。
調理氣血,扶正祛邪
- 人參、當歸:益氣補血,扶助正氣,托毒外出,適用於久瘡氣血虧虛者。
- 厚朴:行氣化濕,助脾胃運化濕濁,配合生薑(煎服時加入)和胃降逆。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清熱燥濕」為核心,結合「涼血解毒」與「補益氣血」:
- 攻邪層面:蕪荑、黃柏、子芩直折濕熱;地榆、赤芍涼血消瘡。
- 扶正層面:人參、當歸、阿膠補虛,防苦寒傷正,厚朴、生薑調暢氣機。
- 煎服法特色:加銀(或銀器)煎煮,取其解毒之效;薤白、豉宣透鬱熱,生薑和胃,共助藥力透達。
推論可能擴展適應症
除主治「瘡」外,從組方推斷,或可應用於:
- 濕熱下痢(黃柏、地榆、赤芍擅治腸道濕熱)。
- 婦人帶下(濕熱夾雜,氣血不足者)。
- 小兒疳積蟲症(蕪荑殺蟲,人參、當歸調補)。
總結
蕪荑散體現「清補兼施」之法,針對濕熱瘡瘍兼氣血虛者,通過清熱燥濕、涼血補虛,達到瘡毒漸消、正氣漸復之效。組方層次分明,配伍嚴謹,反映古代醫家對「瘡瘍內治」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蕪荑1分(微妙),子芩半兩,黃柏半兩(微炙,銼),阿膠1分(搗碎,炒令黃燥),赤芍藥半兩,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半兩(去蘆頭),地榆3分(微炙,銼),當歸3分(銼,微炒)。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中盞,入銀1兩,薤白1莖,生薑半棗大,豉50粒,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方中子芩,《普濟方》作「豬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蕪荑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雄黃半兩,白蕪荑1分,吳茱萸、白礬少許。 主治:瘡。
蕪荑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錫沙(作銅泥者,無即以黃丹代,油和)如梧桐子大,蕪荑、檳榔各等分。 主治:寸白蟲。
蕪荑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九引《肘後方》。 組成:石州蕪荑仁2兩(面炒令黃色)。 主治:脾胃有蟲,食即痛,面黃無色,疼痛無時。
蕪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五引《仁存方》。 組成:蕪荑、剪草、蛇床、黃連、硫黃、雄黃、五倍子、海桐皮、輕粉各等分。 主治:三十六種惡瘡。
蕪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蕪荑1兩,藜蘆1兩,薑黃1分,青礬1分,雄黃1分,苦參3分,沙參3分,附子1個。 主治:瘡久不癒。
蕪荑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蕪荑1分(微炒),子芩半兩,黃柏半兩(微炙,銼),阿膠1分(搗碎,炒令黃燥),赤芍藥半兩,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半兩(去蘆頭),地榆3分(微炙,銼),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小兒久痢,羸瘦,春夏至秋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