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痛丸

NIAN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一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肝經 25%
胃經 12%
大腸經 6%
肺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6%
心經 6%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拈痛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止痛: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五靈脂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祛風散寒:五靈脂亦具祛風散寒之功。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腰腿痛等,五靈脂能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因此,拈痛丸中加入五靈脂,可發揮其活血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達到治療疼痛的目的。

拈痛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其行氣止痛作用可針對疼痛部位,疏通經絡,緩解氣血瘀滯,達到止痛效果。
  2. 調和脾胃:木香能健脾消食,對於因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也有幫助。其調和脾胃的功能,可使藥效更好地發揮,進一步促進疼痛緩解。

因此,拈痛丸中加入木香,既能針對疼痛部位進行行氣止痛,又能調和脾胃,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止痛效果。

拈痛丸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活血止痛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養血補血、調經止痛。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當歸還有補血的作用,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因此,拈痛丸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能補血益氣,對於緩解疼痛症狀具有較好的效果。

拈痛丸中添加高良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溫中散寒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高良薑能溫陽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和胃止嘔: 高良薑亦能和胃止嘔,對於因寒邪、飲食不節導致的胃氣不和、嘔吐等症狀,高良薑能溫中和胃、降逆止嘔,輔助止痛。

總之,高良薑在拈痛丸中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和胃止嘔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症狀。

拈痛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並加速瘀血的吸收,從而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消積化滯:莪朮同時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作用。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莪朮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莪朮在拈痛丸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和行氣止痛等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病症的恢復。

主治功效


拈痛丸主治功效分析

拈痛丸,根據多部古籍記載,主治「九種心痛」。其組成藥物主要包括五靈脂、木香、當歸、高良薑(或良薑)、莪術。不同版本方劑用量略有差異,但核心組成成分一致。 本文將從藥物功效入手,分析拈痛丸的治療原理。

藥物功效與作用機理:

  • 五靈脂: 活血止痛,調經散瘀。其活血化瘀功效能改善心脈瘀阻,從而緩解疼痛。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其行氣作用能疏通氣滯,而氣滯血瘀常為疼痛之本,故能緩解心痛。健脾消食功能則可改善脾胃運化,減少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心痛。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尤其對於血虛或血瘀導致的心痛有較好的療效。調經止痛功能則主要針對婦女因經期紊亂引起的心痛。

  • 高良薑(或良薑):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高良薑溫中散寒之性,適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心痛;其理氣止痛功能則能進一步疏通氣機,減輕疼痛。

  • 莪術: 破血消癥,行氣止痛。莪術具有較強的破血消癥作用,能有效清除瘀血,對於瘀血阻滯型心痛療效顯著。行氣止痛功能則與木香、高良薑起到協同作用。

治療原理綜述:

拈痛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溫中散寒等方面。 「九種心痛」並非單一病症,而是涵蓋了多種病因病機的心痛類型,例如:寒邪凝滯、氣滯血瘀、血虛、脾胃虛弱等。拈痛丸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達到綜合治療的目的。

方中活血化瘀藥物(五靈脂、當歸、莪術)能清除瘀血,改善心脈血流;行氣藥物(木香、高良薑)能疏通氣機,調和臟腑;溫中藥物(高良薑)則能溫暖臟腑,驅散寒邪。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從多個角度改善心痛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提到拈痛丸「性熱,不可輕用」,暗示其適用於寒邪凝滯或氣血瘀阻較重的證候,需謹慎辨證施治。

古籍記載佐證:

多部醫籍記載拈痛丸主治「九種心痛」,說明其在治療心痛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臨牀經驗。 不同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對組成略有調整,但核心藥物和治療思路保持一致,體現了傳統醫學的辨證論治思想。 例如,《楊氏家藏方》中,雖然所列方劑與拈痛丸組成不同,但同樣針對寒凝氣滯,心腹疼痛的病症,說明在處理心痛這一類疾病上,不同醫家有著各自的思路,但總體目標一致。

總而言之,拈痛丸作為一種治療心痛的經典方劑,其多味藥物協同作用,針對多種病因病機,從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等方面入手,達到綜合治療的目的,其有效性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驗證。 但需強調的是,中藥應用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木香、當歸、良薑、蓬莪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10丸,空心木香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慎用。
  2.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感冒、發熱、出血等患者慎用。
  3.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包炎心肌炎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腹瀉手腳冰冷身體容易出汗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拈痛丸,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五靈脂、木香、當歸、良薑、蓬莪朮各等分。 主治:九種心痛。

拈痛丸,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胡黃連1兩,吳茱萸1兩。 主治:脊臂氣疼,夜間更甚,雞鳴即止。

拈痛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龍骨、乳香、血竭、生附子、尖蠍梢各等分。 主治:牙有蛀孔者。

拈痛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川烏頭(大者,炮,去皮臍)、胡椒、乾薑(炮)、高良薑、肉桂(去粗皮)、蓽茇、當歸(洗,焙)、吳茱萸(湯洗7遍,焙乾,微炒)各等分。 主治:沉寒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腹脹,吐利自汗,甚者氣奔心胸,大痛不止,痛極輒致暴絕,口噤戴目,不能語言;及傷寒陰症,手足逆冷,臍腹築痛,吐利不止,脈息沉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