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蓬莪荗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莪朮具有化瘀止痛之效: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等功效。其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脘腹脹痛等症狀均有良好療效。
- 與其他藥物配伍相宜:蓬莪荗丸中其他藥物如三棱、延胡索、川芎等,皆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莪朮相輔相成,增強了藥效,能夠更好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胃脘疼痛等疾病。
蓬莪荗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蓬莪荗丸本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五靈脂的加入,能加強活血化瘀之力,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 行氣止痛: 五靈脂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蓬莪荗丸中常伴有氣滯血瘀,五靈脂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蓬莪荗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產後心腹有宿冷疼痛」,即婦女生產後因寒氣瘀滯、氣血不通,導致心腹部位長期冷痛不適的症狀。產後體虛,易受寒邪侵襲;若寒凝血瘀,積聚於心腹則成宿冷,表現為固定性冷痛、拒按、得溫稍減等。此方以溫通散寒、活血化瘀為核心,針對此病機而設。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核心藥物:溫通化瘀
- 蓬莪荗(莪朮):味辛、苦,性溫。主入肝、脾經,善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為君藥,針對產後瘀血與寒凝氣滯。
- 京三稜:性味功效類似莪朮,兩者常配伍增強破血消癥之力,共化心腹瘀阻。
- 麝香:辛溫香竄,能開經絡之壅滯、散結止痛,助莪朮、三稜通瘀,尤擅治冷積疼痛。
輔助藥物:散寒化濕
- 萆薢:苦平,利濕祛濁,防寒濕與瘀血互結。
- 芫花:辛溫有毒,醋製減其峻性,擅逐水飲、散寒積,協主藥攻逐冷瘀。
調和中焦:行氣消積
- 木香:辛溫行氣,調暢中焦氣機,氣行則血行。
- 神曲、麥糵(麥芽):炒用健脾消食,防破血藥傷胃,兼助運化水濕。
軟堅散結:鱉甲
- 醋炙後增強軟堅作用,針對久病瘀血成癥之宿冷,輔助主藥消癥積。
賦形與增效:醋糊丸、熱酒送服
- 醋煮麵糊為丸,取其酸收之性,緩和諸藥峻烈,並引藥入肝經活血。
- 熱酒送服,借酒性溫通血脈,助藥力迅速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
綜觀全方,以「溫通破瘀」為主軸,兼顧散寒、化濕、行氣:
- 莪朮、三稜、麝香破瘀開結,直搗寒凝血瘀之宿冷;
- 芫花、萆薢祛除寒濕之邪,斷瘀血滋生之源;
- 木香、麥芽、神曲調理氣機與脾胃,使攻邪不傷正;
- 鱉甲軟堅,針對日久成癥之瘀;輔以醋、酒增強藥效。
此方適用於產後體質尚實、寒瘀阻滯明顯者,通過溫通消散,使氣血暢行而冷痛自除。
傳統服藥法
蓬莪荗3分,萆薢半兩(銼),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神曲1兩(炒令微黃),京三稜3分(微炮,銼),木香半兩,麥糵1兩(炒令微黃),麝香1分(細研),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上為末,用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蓬莪荗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蓬莪荗1兩,五靈脂2兩,酽醋1升。 主治:産後心腹有宿冷疼痛。
蓬莪荗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蓬莪荗1兩,牛膝3分(去苗),沒藥3分,當歸3分(銼,微炒),木香3分,桂心3分,硇砂1兩(别研)。 主治:婦人久積血風冷氣,經候不調,心腹疼痛。
蓬莪荗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蓬莪荗(炒)1兩,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檳榔(銼)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木香半兩,崑布(洗去鹹汁)半兩,沉香(銼)半兩,白芷(炒)半兩。 主治:久積癥癖,氣攻左脅,如覆杯,及婦人血瘕。
蓬莪荗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蓬莪荗3分,萆薢半兩(銼),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神曲1兩(炒令微黃),京三棱3分(微炮,銼),木香半兩,麥糵1兩(炒令微黃),麝香1分(細研),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婦人痃癖氣,兩脅妨脹或疼痛,不欲飲食。
蓬莪荗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蓬莪荗(炮,銼)1兩,木香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炒)1兩,川芎1兩,京三棱(炮,銼)1兩,草豆蔻(去皮)1兩,桂(去粗皮)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肉豆蔻(炮)半兩,乾漆(炒令煙出)1兩。 主治:七疝,臍腹堅痛。
蓬莪荗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蓬莪荗3分,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赤芍藥半兩,檳榔半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崑布半兩(洗去鹹味),琥珀半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癥痞,腹臍妨痛,令人體瘦,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