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鹽黃散中含有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 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之功效。其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並可解除腸胃氣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 莪朮還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鹽黃散方劑中加入莪朮,可以發揮消積化滯、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黃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鹽黃散在傳統中醫典籍中記載,主要用於治療初生兒以下症狀:
- 不飲乳:新生兒不願吸吮母乳,可能因脾胃虛弱或氣滯所致。
- 吐不止:頻繁嘔吐,屬胃氣上逆的表現。
- 目呆面青:眼神呆滯、面色發青,反映肝氣鬱滯或陽氣不足。
- 不得啼哭:哭聲微弱或無法啼哭,可能與氣血不暢或心神不寧有關。
此方針對的是初生兒「脾胃虛弱兼氣滯」的病理狀態,推測為胎中寒熱不調或產後調護失當所致。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牛黃(粟米大,研)
- 性味功效:苦涼,入心、肝經,清熱解毒、化痰定驚。
- 方中角色:初生兒面青、不啼,可能夾雜胎熱或痰擾心神,牛黃能清解鬱熱,兼助鎮靜。
2. 人參(小豆大)
- 性味功效:甘微溫,大補元氣,健脾益肺。
- 方中角色:針對不乳、吐逆,補益脾胃之氣,助運化而止嘔。
3. 白茯苓(小豆大)
- 性味功效:甘淡平,健脾滲濕,寧心安神。
- 方中角色:輔助人參健脾,並利濕以調和脾胃升降。
4. 炙甘草(小豆大)
- 性味功效:甘平,補脾益氣,緩急和藥。
- 方中角色:緩解氣逆嘔吐,調和諸藥。
5. 鹽(黃米大)
- 性味功效:鹹寒,清火涼血,軟堅潤下。
- 方中角色:少量用於「引藥入腎」,兼緩和上吐下滯之氣機。
6. 乳汁半合(煎服)
- 性味功效:甘鹹平,補血潤燥,益氣充液。
- 方中角色:作為藥引,貼合嬰兒體質,助藥力吸收。
治療原理與邏輯推理
此方結合「補、消、調」三法:
- 補益脾胃(人參、茯苓、甘草):針對不乳、吐逆,強化中焦運化。
- 清熱化痰(牛黃):處理潛在的胎熱或痰滯,改善面青、不啼。
- 調和氣機(鹽、乳汁):鹽微引藥下行,乳汁調和藥性,助藥物吸收。
配伍特點:
- 藥量極輕(粟米、小豆大),符合嬰兒「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
- 甘味藥為主(人參、甘草、乳汁),佐以苦涼(牛黃)、鹹寒(鹽),甘寒並用而不傷正。
- 通過健脾清熱,間接舒達肝氣(面青可能與肝鬱相關),標本兼顧。
此方展現古代兒科「重氣機、輕劑量」的用藥思維,針對初生兒氣血未充、易虛易實的特性而設。
傳統服藥法
鹽2黃米大,牛黃2粟米大(研),人參1小豆大,白茯苓1小豆大,甘草2小豆大(炙)。
上先搗研四味為末,以乳汁半合,煎3-5沸,入牛黃末攪勻。分減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鹽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蓬莪朮少許、鹽2黃米大。 主治:初生兒,不飲乳,吐不止,目獃面青,不得啼哭。
鹽黃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鹽2黃米大,牛黃2粟米大(研),人參1小豆大,白茯苓1小豆大,甘草2小豆大(炙)。 主治:小兒初生,吐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