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靈散中包含五靈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五靈散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五靈脂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 通絡止痙:五靈脂還能通經絡,舒筋活絡,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五靈散中加入五靈脂,可以增強其通絡止痙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五靈散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五靈散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有助於驅散寒邪,溫暖脾胃,緩解症狀。
2. 助藥力:乾薑性溫,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五靈散中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也具有一定的寒涼性質,加入乾薑可以中和寒涼之性,使藥力更協調,療效更佳。
五靈散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有二:
- 破血消癥: 莪朮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之功效。其能活血化瘀,散結消癥,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肝脾腫大、痛經等。
- 化濕除積: 五靈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腹脹等症。莪朮能燥濕化痰,行氣消積,有助於化解濕熱,消除積聚,恢復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靈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婦人種種血氣疼」
古代醫家所指「血氣疼」,多與女性氣血失調、瘀滯不通相關,常見於經期腹痛(痛經)、產後瘀阻、癥瘕積聚等證。此方以活血化瘀、溫通行滯為主,適用於因寒凝血瘀或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特點為痛處固定、拒按、經血色暗有塊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五靈脂
- 性味功效:苦甘溫,入肝經,善活血化瘀、止痛。
- 作用:直攻瘀血阻滯,針對「血氣疼」之核心病機,為方中主藥。
2. 臣藥:蒲黃(炒)
- 性味功效:甘平,炒用偏止血化瘀,生用偏活血。
- 配伍意義:與五靈脂相須為用(古方「失笑散」組合),增強化瘀止痛之效,兼防出血。
3. 佐藥:官桂(肉桂)
- 性味功效:辛甘大熱,溫經散寒、通脈止痛。
- 配伍意義:針對寒凝血瘀,溫通經脈以助活血,解決「因寒致瘀」之根本。
4. 佐藥:雄黃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燥濕祛痰、解毒散結。
- 配伍意義:古人用於血瘀夾痰濕或蟲積腹痛,可能取其辛散開滯之力,助化瘀通絡。
5. 使藥:甘草
- 性味功效:甘平,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配伍意義:緩解劇烈化瘀藥之峻性,協調藥效,兼顧護胃。
6. 生薑湯送服
- 增效作用:生薑辛溫發散,助藥力宣通,加強溫散寒瘀之效。
全方治療原理綜述
五靈散以「活血化瘀」為主軸,結合「溫通散寒」及「行滯止痛」,針對寒凝血瘀型痛證而設。其組成邏輯如下:
- 化瘀止痛:五靈脂、蒲黃破血行滯,直接緩解瘀血疼痛。
- 溫經散寒:官桂、生薑溫通血脈,改善寒凝氣滯環境。
- 協同祛邪:雄黃助攻瘀滯,甘草調和藥性。
全方體現「通則不痛」原則,尤其適合體質偏寒、瘀血內阻之婦科痛症。
(注:雄黃現代應用需謹慎,此處僅依古籍原方分析其傳統配伍思路。)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蒲黃(炒),官桂,雄黃,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生薑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靈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五靈脂(半生半炒)。 主治:赤白帶下。血憒,眼白珠俱黑者。
五靈散,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五靈脂半兩,乾薑半兩(2味同炒),蓬莪朮1兩(炮)。 主治:婦人種種血氣疼。
五靈散, 出處:《産科發蒙》卷六。 組成:五靈脂、蒲黃(炒)、官桂、雄黃、甘草各等分。 主治:婦人血崩,或肚腹刺痛。
五靈散,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海螵蛸、川貝母、血竭、乳香、沒藥各等分。 主治:止血生肌。主治:跌打損傷。
五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五靈脂1兩半,當歸(切,焙)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1分,薑黃1兩。 主治:婦人血風走註疼痛。
五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一引《典藥方》。 組成:梧桐律、定粉、砒霜(雪白者)、麝香(當門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走馬牙疳,漸漸臭氣,或連腮近耳壞爛,並不知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