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楊梅方

托楊梅方

TUO YANG ME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肺經 14%
胃經 10%
脾經 10%
心經 10%
膀胱經 9%
大腸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腎經 4%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託楊梅方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的功效。對於楊梅瘡所致的疼痛,尤其是關節疼痛、肌肉痠痛,威靈仙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 威靈仙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楊梅瘡的消退。

因此,託楊梅方中加入威靈仙,旨在通過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楊梅瘡的目的。

託楊梅方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止癢:蟬蛻性涼,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之功效。楊梅瘡的發病機理多與風熱濕毒入侵有關,蟬蛻能清熱解毒,並能止癢消腫,緩解楊梅瘡引起的瘙癢和紅腫。
  2. 活血化瘀:蟬蛻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楊梅瘡的瘀血,促進瘡瘍癒合。

因此,託楊梅方中加入蟬蛻,既能疏風止癢,又能活血化瘀,達到治療楊梅瘡的目的。

託楊梅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解毒之效。託楊梅方以大黃瀉熱解毒,可清熱降火,消腫止痛,治療因熱毒壅滯所致的楊梅瘡。

二、活血化瘀:大黃兼具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楊梅瘡引起的局部組織損傷和瘀血,大黃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修復。

總之,託楊梅方中使用大黃,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治癒楊梅瘡的目的。

託楊梅方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水之效。託楊梅方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麻黃可發散風寒,宣肺通竅,並可幫助痰液排出,進而達到止咳的效果。因此,在託楊梅方中加入麻黃,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相關症狀。

託楊梅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託楊梅方屬於清熱解毒的方劑,而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它能減輕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損傷,同時還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促進疾病的康復。在託楊梅方中,甘草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能更有效地清除熱毒,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托楊梅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治「楊梅初起」,即明清時期對梅毒(楊梅瘡)早期症狀的統稱,主要針對:

  1. 渾身筋骨疼痛:風濕熱毒鬱於經絡,氣血壅滯不通。
  2. 寒熱往來:邪毒徘徊表裡,正邪交爭。
  3. 頭目昏眩:濕熱上攻,清陽不升。

其治法強調「托毒外出」,透過發汗、通下雙途徑,驅邪從汗液與二便排出,符合明代「祛毒為先」的楊梅瘡治療思想。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威靈仙(1錢)

    • 性辛溫,善走十二經絡,傳統用於「通經絡、逐風濕」。本方取其「通利關節」之效,緩解筋骨疼痛,並助藥勢透達病所。
  2. 蟬蛻(1錢)

    • 輕清升散,能「散風熱、透疹毒」。此處用之既解肌表風熱以退寒熱,又配合麻黃增強發汗透邪之力。
  3. 生大黃(3錢,君藥)

    • 苦寒沉降,瀉熱通腑,直折血分熱毒。楊梅瘡多因濕熱毒邪深入血絡,生大黃「下瘀血、破癥積」,從腸道驅除瘀毒,貫徹「惡毒下盡」之旨。
  4. 麻黃(2錢)

    • 發汗解表要藥,開腠理以散邪。與大黃形成「表裡雙解」結構:麻黃從汗而泄,大黃自下而攻,邪無容留之所。
  5. 甘草節(5分)

    • 甘草節偏重解毒,尤善治瘡瘍腫毒,緩和大黃峻烈之性,兼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 羊肉煎湯為引
    羊肉甘溫,補益氣血,既可防大黃、麻黃過耗正氣,又能「托毒外發」。古法認為,氣血充盈則驅邪有力,契合「托」法本義。
  • 汗下並行
    麻黃發汗開鬼門,大黃通腑潔淨府,蟬蛻、威靈仙宣透經絡,使毒邪分消走泄。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針對楊梅瘡「濕熱毒瘀」核心病機,以「開表通裡」為策略:

  1. 透表散邪:麻黃、蟬蛻解散表鬱,緩寒熱頭眩。
  2. 通腑瀉毒:大黃蕩滌腸腑,截斷毒邪內傳。
  3. 通絡止痛:威靈仙疏通經脈,改善筋骨痹痛。
  4. 托毒外達:羊肉輔助正氣,促使邪從汗、便排出。

綜論
本方體現「攻邪為主,兼護正氣」的治法,組方簡峻,側重給邪出路,符合古代治療楊梅瘡「急祛其毒」的臨床思路。然須注意,梅毒為特殊傳染病,現代中醫結合抗生素治療更為穩妥。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1錢,蟬蛻1錢,生大黃3錢,麻黃2錢,甘草節5分。
上用精羊肉1斤,水5碗,將肉煮爛,令病人食盡肉,然後用肉湯2碗,煎藥6分,去滓,溫服。蓋被出臭汗,打下惡毒大便;如痢疾不須補,下盡毒氣。
忌七日不出房門,勿令見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忽冷忽熱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托楊梅方,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威靈仙1錢,蟬蛻1錢,生大黃3錢,麻黃2錢,甘草節5分。 主治:楊梅初起,渾身筋骨疼痛,寒熱往來,頭目昏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