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發藥

YANG ROU FA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膀胱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2%
腎經 9%
膽經 6%
心包經 6%
脾經 6%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肉發藥」方劑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濕止痛: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羊肉亦性溫,與威靈仙相輔相成,可增強其祛風濕止痛之力,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
  2. 溫經散寒:威靈仙還有溫經散寒之效,與羊肉溫補脾胃、益氣助陽之功相得益彰,共同作用於寒凝血瘀、經脈不通之症,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寒凝狀態。

總之,威靈仙加入「羊肉發藥」方劑,不僅能增強祛風濕止痛之效,更可溫經散寒,協同羊肉改善寒凝血瘀之症。

「羊肉發藥」方劑中加入「蟬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止癢消腫: 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的功效。羊肉發藥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瘙癢、瘡瘍腫痛等症,而蟬蛻可以輔助羊肉發藥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緩解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蟬蛻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作用,可以輔助羊肉發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痺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總而言之,蟬蛻與羊肉發藥相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羊肉發藥」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活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羊肉性溫熱,與川芎配伍,可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緩解寒凝血瘀: 羊肉發藥主要針對寒凝血瘀、氣滯血瘀等症狀。川芎可溫散寒氣,促進血行,與羊肉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羊肉發藥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止痛等功效。羊肉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溫中暖脾、補氣益血、強筋壯骨的作用。二者相配,可起到補血滋陰、溫陽補虛的效果,尤其適合氣血不足、體虛畏寒的患者。
  2. 調和藥性: 羊肉發藥中往往包含一些辛溫燥烈的藥材,容易引起燥熱上火。當歸性平,能緩解藥性過於燥烈,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猛烈,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羊肉發藥」方劑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可助羊肉溫補陽氣,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風寒引起的畏寒、鼻塞、咳嗽等症狀。
  2. 溫通經絡: 麻黃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與羊肉溫補脾腎的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總之,麻黃在「羊肉發藥」中發揮着發散風寒、溫通經絡的作用,與羊肉的溫補功效相得益彰,有助於改善因風寒引起的各種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肉發藥」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羊肉發藥」主要用於治療楊梅瘡初起,皮膚燥癢,且病灶以上身為多的症狀。

治療原理

從古文內容及方劑組成來分析,「羊肉發藥」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發汗解表,透邪外出:

    • 方中重用威靈仙,其性辛溫,能祛風濕,通經絡,為君藥。
    • 麻黃辛溫發散,能發汗解表,散寒通陽,使邪毒從汗而解,其用量隨季節變化而調整,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的思想。
    • 蟬蛻甘寒,輕清透散,能疏散風熱,透疹外出,協助麻黃將邪毒透出體表。
    • 使用羊肉與藥同煎,羊肉性溫,能助麻黃發汗之力,並可溫補氣血。服藥後以被蓋取汗,進一步促進邪毒外排。
  2.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 川芎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消除皮膚燥癢的症狀。
    • 當歸甘溫,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與川芎相配,可加強活血化瘀之力,促進病灶的消散。
  3. 扶正祛邪,兼顧正氣:

    • 方中雖以發散為主,但也考慮到患者的正氣。當歸的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補益氣血,避免過度發汗耗傷正氣。
    • 服藥後以粥補住,也是為了扶助正氣,防止發汗、吐瀉過多導致虛脫。
    • 方後附注:「如病人不能飲酒,或虛極者,服胰子湯。」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進行靈活變通的原則。
    • 「先用羊肉一斤,水十碗,煎七碗;去羊肉入前藥於汁內,煎至三碗。」 用羊肉湯煎煮藥物,羊肉性溫,可以增強藥性,並且能溫補氣血。

總結

「羊肉發藥」通過發汗解表、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作用,將楊梅瘡初起的邪毒從體表透發而出,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方中用藥辛溫發散,因此適用於邪毒初起,正氣尚盛,病灶以上身為多,皮膚燥癢等症狀明顯的患者。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1兩,蟬衣3錢,川芎3錢,當歸3錢,麻黃(春用7錢,夏用5錢,秋用9錢,冬用2兩2錢)。
先用羊肉1斤,水10碗,煎7碗,去羊肉,入前藥於汁內,煎至3碗,去滓,1日內分3服,迨盡,即將羊肉吃完,水酒過口。用被蓋取汗,或吐或瀉,至3-4次方好,以粥補住。內毒自解,外毒自發。
忌牛、狗、雞、鵝、火酒、茶、醋等物,每早食仙棗三枚;如病人不能飲酒,或虛極者,以胰子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散風寒、解毒透疹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虛無汗、陰虛火旺等情況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肉發藥, 出處:《醫宗說約》卷六。 組成:威靈仙1兩,蟬衣3錢,川芎3錢,當歸3錢,麻黃(春用7錢,夏用5錢,秋用9錢,冬用2兩2錢)。 主治:楊梅瘡初起,皮膚燥癢,上身爲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