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肝胃湯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肝胃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脹等症。黃耆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之效,能補脾胃之氣,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2. 扶正祛邪:肝胃湯多以滋陰養胃、健脾和胃為主,黃耆則能扶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避免病情反覆。
因此,黃耆在肝胃湯中起着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肝胃湯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作用: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肝胃不和常伴隨血虛氣滯,當歸可補益血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胃氣血流通,緩解肝胃疼痛不適。
- 養血柔肝:當歸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對於肝胃不和所致的肝氣鬱結、脅肋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肝胃湯中加入當歸,可有效改善肝胃不和所致的氣血不足、肝氣鬱結等症狀,達到整體調理肝胃功能的目的。
肝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具有柔肝養血、緩解肝氣鬱結之功。肝胃不和,肝氣鬱結常導致胸脅脹痛、胃脘不舒等症狀,白芍能疏肝解鬱,和胃止痛,使肝氣疏泄,胃氣和暢。
- 養血柔肝: 白芍有養血柔肝的作用,能緩解肝臟因氣鬱而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胃協調。
綜上,白芍在肝胃湯中起到舒肝解鬱、養血柔肝的功效,有效改善肝胃不和的症狀,使肝氣疏泄,胃氣和暢。
肝胃湯中加入茯神,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安神健脾:茯神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肝胃不和,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茯神能安撫心神,改善睡眠,同時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功能。
- 調節肝氣:茯神能緩解肝氣鬱結,疏肝解鬱。肝胃不和,肝氣鬱結,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影響消化吸收。茯神能調節肝氣,使肝氣疏泄,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和胃健脾之效。
肝胃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之氣、和胃止痛、緩解胃脘疼痛的作用。肝胃不和,常伴隨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大棗可補益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肝胃之痛。
- 調和肝脾,助藥力:肝胃相表裡,肝氣鬱滯易影響脾胃運化。大棗性平和,能調和肝脾,使藥性更易於發揮。同時,大棗亦可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肝胃不和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肝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右目多淚,眦脹,心嘈雜」,其病機為「陽明空虛,肝陽上擾」。
- 右目多淚、眦脹:中醫理論中,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或肝陽上擾,可致目系失養或氣血壅滯,表現為淚溢、眼脹。此處側重右目,可能與「左肝右肺」的氣機升降理論相關,肝氣升發過度,循經上擾目竅。
- 心嘈雜:指胃脘似飢非飢、煩擾不適之感,源於「陽明空虛」(胃氣不足),胃陰不斂,虛熱內擾。
- 肝陽上擾:肝血虧虛則陽氣無制,上衝頭目,兼因胃氣虛弱,中焦斡旋無力,加重肝陽浮越。
綜合而言,此證屬「肝胃兩虛」之本,兼「肝陽上擾」之標,故需調補肝胃、涵養氣血,佐以斂陽和中之法。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嫩黃耆(三錢)
- 補益脾肺之氣,固表斂陽。黃耆甘溫,能充實「陽明空虛」,助中焦運化,氣足則肝陽不易上浮。
臣藥:當歸(一錢半)、白芍(一錢半)
- 當歸養血和血,補肝體以制肝用;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斂陰潛陽。二者合用,調和肝血,抑制肝陽上擾。
佐藥:茯神(三錢)、煨薑(一錢)、南棗(一枚)
- 茯神:寧心安神,兼健脾滲濕,防肝木乘土(肝鬱克脾),安定中焦。
- 煨薑:溫中和胃,散寒止嘔,助黃耆振奮胃氣,煨製後辛散力減,更利溫補。
- 南棗:甘潤補脾,養血安神,與煨薑配伍,調和營衛,緩和藥性之燥性。
配伍特點:
- 氣血雙補:黃耆配當歸為「當歸補血湯」變通,補氣生血;
- 肝胃同治:白芍柔肝,煨薑和胃,契合「肝胃不和」病機;
- 標本兼顧:茯神、南棗養心安神,針對「心嘈雜」之標,黃耆、當歸固本培元。
治療原理:
通過補益肝胃氣血,使肝血足則陽氣自潛,胃氣充則升降有序,間接平抑浮陽。方中無直接鎮肝潛陽之品(如龍骨、牡蠣),而藉由調補內在平衡以達「陰平陽秘」,符合「治肝實脾」「培土榮木」之古法。適用於虛證為主、陽亢不劇之證候。
傳統服藥法
嫩黃耆3錢,當歸1錢半,白芍1錢半,茯神3錢,煨薑1錢,南棗1枚。
調補肝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肝胃湯是一張中醫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肝胃湯, 出處:《臨證指南醫案》卷八。 組成:嫩黃耆3錢,當歸1錢半,白芍1錢半,茯神3錢,煨薑1錢,南棗1枚。 主治:調補肝胃。主治:右目多淚,眥脹,心嘈雜,陽明空虛,肝陽上擾使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