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利膈丸

半夏利膈丸

BAN XIA LI G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膀胱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利膈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調和脾胃:防風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止痛、解痙之效。半夏利膈丸主治脾胃氣滯,胸膈滿悶,食慾不振等症,而風寒客於脾胃,亦可導致上述症狀。故以防風疏散風寒,解除脾胃之寒邪,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利膈止痛的效果。
  2. 協同半夏,利膈止嘔:半夏性味辛溫,善於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但其燥性較烈,易傷津液。防風性溫和,可與半夏相伍,既能協同其利膈止嘔之功,又能緩解半夏的燥性,防止其傷津。

半夏利膈丸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寒,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痰濁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半夏可有效緩解。
  2. 化痰利膈: 半夏能化痰散結,利膈寬胸。對於痰濕阻滯,胸悶氣促、脘腹脹滿等症狀,半夏可起到化痰利膈的作用,使氣機通暢,症狀得以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半夏利膈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風痰壅盛」所致諸症:

  1. 上焦不利:頭痛目眩、咽膈不暢、涕唾稠黏,反映風痰上擾清竅,阻滯氣機。
  2. 中焦痰阻:胸中煩滿、嘔逆惡心、酒癖停飲,乃痰濕停聚中焦,胃氣上逆。
  3. 痰飲流注:脅下急痛、腸中水聲,為痰飲走竄脇肋與腸間,氣水不化。
  4. 心神受擾:神思昏愦、心忪面熱,因痰濁蒙蔽心竅,鬱而化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半夏

    • 性辛溫,歸脾胃肺經,為「化痰要藥」。
    • 湯洗7遍去滑,減其燥烈之性,專於降逆化痰,針對痰濕中阻、嘔逆煩滿。
    • 《本草經疏》言其「主痰飲及腹脹,因其性溫能燥痰濕」。
  2. 臣藥:防風

    • 辛甘微溫,歸肝脾膀胱經,為「風藥潤劑」。
    • 去蘆頭以減升發之性,善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兼能疏肝理氣。
    • 與半夏相配,一散風邪,一化痰濕,共解「風痰相搏」之病機。
  3. 佐使:荊芥薄荷湯送服

    • 荊芥辛微溫,薄荷辛涼,二者輕清上行,助防風疏散風邪;
    • 薄荷又能清利頭目,解鬱熱,引藥力上達咽喉頭面。
  4. 丸劑緩攻

    • 和搗百餘杵成梧桐子大丸,取其緩消痰飲而不傷正。
    • 每服10丸量小,因風痰證需漸消,恐驟劑激動痰涎。

三、方義推演
此方以「風痰同治」為核心:

  • 化痰為本:半夏直接消痰飲、降胃氣,切中痰濕壅滯病根。
  • 祛風為標:防風外疏風邪,內暢氣機,斷風助痰勢之弊。
  • 升降相因:半夏降逆,防風升散,一降一升,恢復氣機周流。

適用於風邪引動痰濕,或痰濕內生兼感風邪,導致氣機逆亂之證,尤其偏重於上中二焦病變。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頭)1兩, 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止嗽化痰。
上為末,入膏中,和搗百餘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以荊芥、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暈眩咳嗽口臭腹瀉多痰心情煩燥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利膈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引《醫方集成》。 組成:防風(去蘆頭)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主治:止嗽化痰。主治:風痰壅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胸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惡心,脅下急痛,腸中水聲,神思昏憒,心忪面熱。

半夏利膈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礬(生)1兩,滑石1兩,貝母1兩,天南星(生用)1兩半,白附子(生)2兩,半夏(湯洗)3兩。 主治:止嗽化痰。主治:風痰鬱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胸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惡心,脅下急痛,腹中水聲,神思昏憒,心忪面熱。

半夏利膈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黑牽牛4兩(一半生,一半炒),皂角(不蛀肥者,去皮子,酥塗炙)2兩,槐角子半兩,齊州半夏(湯浸洗7次,切,焙乾)1兩,青橘皮(湯浸,去瓤稱)2兩,檳榔1兩(面裹煨熟,銼)。 主治:風上攻,痰實喘滿咳嗽,風痰、酒痰、茶痰、食痰、氣痰諸痰爲苦,致令手臂、肩背、胸膈俱痛,吐出痰如結核,黑色腥臭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