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柿蒂散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化痰: 水菖蒲性辛溫,入心、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開竅醒神之效。柿蒂散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水菖蒲可以有效地去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 開竅醒神: 水菖蒲還能開竅醒神,對於痰濕矇蔽心竅、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柿蒂散中加入水菖蒲,可以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柿蒂散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是因為其安神寧心、養血斂陰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柿蒂散以柿蒂為主藥,具有降逆止嘔、止咳化痰之效。而酸棗仁則可緩解因脾胃不和、心神不安導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因此,加入酸棗仁可增強方劑安神定志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此外,酸棗仁還有滋養肝血的作用,可配合柿蒂散緩解因肝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心神不寧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療效。
柿蒂散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天南星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化解痰濕,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而柿蒂散主治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天南星可針對其病因,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 止咳平喘: 天南星亦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能抑制氣管平滑肌的收縮,減輕氣管的痙攣,緩解咳嗽和氣喘的症狀。柿蒂散中的柿蒂、紫蘇等藥材也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天南星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呼吸道疾病。
柿蒂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柿蒂散主治呃逆嘔吐,厚朴性辛溫,善於降逆止嘔。其味辛能散寒,溫能化痰,可溫中止嘔,對於寒邪客胃、痰阻中焦所致的呃逆嘔吐,有顯著療效。
- 理氣消脹: 柿蒂散中常與其他理氣藥物配伍,厚朴具有行氣消脹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消除脹氣,進一步緩解呃逆嘔吐。
柿蒂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柿蒂散中加入陳皮,可以幫助理氣化痰,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協調藥性:柿蒂散的組成藥物多偏寒涼,陳皮性溫,加入其中可以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
柿蒂散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降逆止嘔的功效。
葶藶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宣肺利水、降氣止嘔之效。柿蒂散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咳嗽喘促、胸膈滿悶、嘔吐等症。葶藶子可以宣肺利水,幫助痰熱下降,緩解胸膈滿悶;同時,其降氣止嘔的作用可以抑制嘔吐,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因此,葶藶子在柿蒂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奏清熱化痰、降逆止嘔之效。
柿蒂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半夏性辛溫,善降逆氣,止嘔吐。柿蒂散主治呃逆嘔吐,而半夏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作用。
- 燥濕化痰:半夏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可化解痰濕,有助於緩解呃逆、嘔吐等症狀。柿蒂散中加入半夏,不僅能止嘔,還能輔助化痰,增強療效。
綜上,柿蒂散中加入半夏,是利用其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呃逆嘔吐的目的。
柿蒂散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原因如下:
- 理氣燥濕: 柿蒂散主治妊娠惡阻,症狀多為脾胃氣滯、濕濁阻於中焦,而大腹皮性味辛溫,具有理氣燥濕之功效,可疏肝理氣,燥濕化痰,有助於改善孕婦惡阻的症狀。
- 健脾止嘔: 大腹皮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並能止嘔,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嘔的效果,從而改善孕婦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柿蒂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柿蒂散主治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噯氣食少等症,而香附能疏解肝鬱,理氣止痛,與柿蒂、厚朴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效果。此外,香附還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因此,香附的加入是柿蒂散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柿蒂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柿蒂散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桔梗能宣肺利咽,幫助痰液排出,緩解咽喉疼痛。
- 升提藥力: 桔梗具有升提藥力,能將藥物向上引導至肺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柿蒂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化氣,助散寒止瀉: 柿蒂散主治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桂枝性溫,辛散,具有溫陽化氣、散寒止瀉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緩解寒邪客胃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桂枝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腸胃的血液循環,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柿蒂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火上攻之喘」,屬中醫喘證範疇。痰火壅肺,肺失肅降,氣逆而上,發為喘息。其特徵當見喘促氣粗、痰黏色黃、胸悶煩熱,或伴咳嗽、舌紅苔黃膩等痰熱之象。柿蒂散以單味藥直折痰火,降逆平喘,契合「急則治標」之則,針對痰火壅盛之急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
乾柿蒂(燒存性)
- 藥性推敲:柿蒂苦澀性平,傳統用於降氣止呃(如《濟生方》柿蒂湯)。此處「燒存性」製法,使藥物炭化存其藥性,增強收澀之效,且炭藥善入血分,可清熱止血,暗示痰火喘證或兼見咯血之症。
- 作用機理:
- 降氣化痰:苦澀之性降泄肺氣,燒炭後增其收斂之效,使上逆之氣得降,痰火隨氣下行。
- 清熱涼血:炭藥能清血分伏熱,若痰火灼傷肺絡致咯血,可兼顧止血。
米飲送服
- 米飲甘平,一則護胃防柿蒂苦澀傷中,二則借其滋潤之性緩和痰火之燥,輔助痰液稀釋排出。
邏輯推理延伸
此方雖簡,卻體現「單行」用藥之精:
- 痰火喘證標急,需速降其逆。柿蒂本擅降胃氣,然肺胃氣機相通,燒炭後其性更趨沉降,引火下行,痰隨氣降則喘自平。
- 若兼見痰黏難咯,可推測方中「燒存性」之炭藥,或能吸附痰涎,助其排出;而米飲調服亦隱含「潤下」之意,防痰熱膠結。
總結
柿蒂散以單味製法變化(燒存性)聚焦痰火關鍵,通過降氣、清熱、收澀三向調節,實現「降火即所以平喘」之效,展現中醫「以簡馭繁」的立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乾柿蒂(燒存性)。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柿蒂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五。 組成:乾柿蒂(燒存性)。 主治:血淋。
柿蒂散,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菖蒲、棗仁、膽星、厚朴、陳皮、葶藶、杷葉(去毛,炙)、半夏、腹皮、香附、桔梗、桂心。 主治:痰火上攻之喘。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