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作用:
- 滋陰養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適合心血不足、陰虛火旺、失眠多夢等症狀。安神湯主要用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使心神安定,改善睡眠品質。
- 清熱涼血: 生地黃亦有清熱涼血之效,可以緩解因血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四物安神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清熱涼血、安神定志的作用。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之效。四物安神湯旨在滋陰補血,安神定志,而當歸的補血功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失眠、心悸、心煩等症狀,有助於恢復心神安寧。
- 活血化瘀:當歸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舒緩因血瘀引起的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進一步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養血柔肝,安神定志: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鎮痛止痙、斂陰安神之功效。對於因血虛肝旺,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心悸、眩暈等症,白芍能養血滋陰,柔肝舒筋,從根本上改善心神失調的狀況,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 緩解藥性,協調藥效:四物安神湯以補血養血為主,白芍的酸味能緩和補血藥的燥性,防止補血過度而引發上火、口乾等不適。同時,白芍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發揮安神定志的功效。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化瘀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緩解因心火亢盛、血瘀阻絡而導致的失眠、心悸、煩躁等症狀。
- 疏肝解鬱,安神定志: 牡丹皮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夢多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四物安神湯中加入牡丹皮,可起到清熱涼血、化瘀止痛,以及疏肝解鬱、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失眠、心悸等症狀。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是為了其安神寧心、養血滋陰的作用。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的功效。它能有效緩解因心脾兩虛、心神不安所導致的失眠、多夢、心悸、驚悸、盜汗等症狀。
四物湯本身具有養血補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加入酸棗仁後,既能補血養心,又能安神寧心,對於血虛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原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安神定志: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作用。其能補益心脾,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有助於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 健脾益氣: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改善氣虛體弱、疲乏無力等症狀。脾胃健運,氣血充足,更有助於安神定志,使人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因此,在四物安神湯中加入茯神,可有效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疲乏無力等症狀,達到安神定志、健脾益氣的功效。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 龍齒味甘鹹,性平,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清心除煩的作用。其含有豐富的鈣質,能調節神經系統,改善睡眠質量,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補益心脾: 龍齒亦可補益心脾,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四物湯本身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加入龍齒能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因此,四物安神湯中加入龍齒,不僅能安神定志,還能補益心脾,使藥效更全面,更適合心神不寧、失眠多夢、氣血不足等症狀。
四物安神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安神定志: 遠志味甘、辛,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功效。四物安神湯以四物湯為基礎,針對心血不足、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加入遠志能夠增強其安神定志的效果,幫助患者改善睡眠質量,消除煩躁不安的情緒。
二、活血化瘀: 遠志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心血管循環,促進血液流通,更有效地緩解心血不足所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提高藥效。
因此,遠志的加入,使得四物安神湯更能標本兼治,有效改善心血不足導致的失眠、心悸、心神不寧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物安神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兒科治心悸之證,主要針對「小兒善驚易悸,屬心虛血少者」。其病機核心在於 心陰血虧虛,神志失養 ,導致驚悸不安。小兒臟腑嬌嫩,若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易致心脾兩虛、陰血耗傷,神不守舍而見夜啼、易驚等症。方中以「四物」為基,搭配安神定志、清心補益之品,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補血養心為基:
- 當歸、白芍、生地黃、熟地黃(四物湯變方)為主力,補血調血。其中當歸、白芍酒洗增強活血養血之效,生地、熟地並用,兼顧滋陰涼血與溫補精血,針對「血少」之本。
- 人參、白朮、大棗、炒米:補益脾氣,助氣血生化之源,呼應「心虛」需健脾以充心血之理。
安神定志為標:
- 茯神、酸棗仁、辰砂:直接安神定悸。茯神健脾寧心,酸棗仁炒用養肝血斂心神,辰砂重鎮安神(臨服調入以存藥性),共治「善驚易悸」。
- 烏梅、麥門冬:酸甘化陰,生津斂汗,助陰血內守,防驚悸傷陰。
清熱除煩以防擾:
- 黃連(薑炒減寒)、梔子、竹茹:清心肝虛熱,除煩安神。心陰虛易生虛火,此類藥可防熱擾神明,亦符合小兒「陽常有餘」之體質特點。
全方配伍思維:
以「養血補心」為主軸,結合「健脾益氣」以充化源,「重鎮安神」以治標,「清熱除煩」以除兼證。層次分明,體現中醫「心主血藏神」「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基礎,尤其適合小兒心脾兩虛、血不養神之驚悸證。
現代適應延伸思考(不離原方理法):
此方邏輯可擴展至成人因思慮過度、久病血虛所致心悸失眠,若無實火痰熱者,可酌調劑量應用,然須依具體體質加減。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白芍(酒洗)、生地黃(酒洗)、熟地黃、人參(去蘆)、白朮(去蘆)、茯神(去皮木)、酸棗仁(炒)、黃連(薑炒)、梔子(炒)、麥門冬(去心)、竹茹、烏梅1個、辰砂(研末,臨服調入)。
上銼1劑。
加大棗2枚,炒米1撮,水煎,食遠服。兼服辰砂安神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養血安神、益氣寧心的功效,適合小兒善驚易悸,屬心虛血少者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礙胃。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安神湯, 出處:《顧氏醫徑》卷五。 組成:地黃、當歸、白芍、丹皮、棗仁、茯神、龍齒、遠志。 主治:小兒善驚易悸,屬心虛血少者。
四物安神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酒洗)、白芍(酒洗)、生地黃(酒洗)、熟地黃、人參(去蘆)、白朮(去蘆)、茯神(去皮木)、酸棗仁(炒)、黃連(薑炒)、梔子(炒)、麥門冬(去心)、竹茹、烏梅1個、辰砂(研末,臨服調入)。 主治:心中無血養,怔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