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起死回生散」中加入當歸,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補血活血,回陽救逆: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對於因氣血虧虛、陰血不足導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症狀,當歸能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益氣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不僅能補血活血,還能益氣養血,滋陰潤燥。對於因氣血虧虛、陰津不足導致的虛弱乏力、口乾舌燥等症狀,當歸能益氣養血,滋陰潤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恢復。
「起死回生散」方劑中使用川芎,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並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對於一些因氣血瘀滯、經絡阻滯導致的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血液流通,恢復氣血運行,起到回春之效。因此,川芎在「起死回生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救治危重病患,使其重獲生機。
「起死回生散」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養血柔肝: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方中多以血虛、肝氣不舒導致的危重症狀為主,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回陽救逆。
- 緩解疼痛:白芍有止痛作用,可緩解患者因氣血瘀滯、肝氣不舒導致的疼痛症狀,如胸痛、腹痛、頭疼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減輕患者痛苦,利於恢復。
「起死回生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對於熱邪熾盛、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神志不清等,生地黃能有效清熱降火,滋陰生津,使人體恢復陰陽平衡。
- 養血活血: 生地黃含有豐富的鐵質,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對於血虛、血瘀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起死回生散」中加入生地黃,可起到清熱降火、滋陰養血的功效,對於一些危重病症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起死回生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回陽救逆: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昇陽舉陷、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因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升麻可起到振奮陽氣,回陽救逆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救治危重病患的效果。
- 通陽化氣: 升麻還具有通經活絡、疏散風寒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經絡閉阻導致的肢體麻木、氣血瘀滯等症狀,升麻可以起到通陽化氣,驅散寒邪的作用,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機體功能。
「起死回生散」方劑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此方多用於救治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血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臟腑功能衰竭。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排除瘀血,為其他藥物提供更好的藥效發揮空間。
- 溫通心脈: 紅花還具有溫通心脈,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危重症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不整等症狀。紅花可以溫通心脈,改善心肌供血,增強心臟收縮力,為患者提供更強的生存機會。
主治功效
起死回生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如《本草綱目拾遺》、《續名醫類案》、《壽世保元》、《魯府禁方》等,皆收錄「起死回生散」方劑,其主治功效皆指向痘瘡危重症狀。此方主要針對痘瘡發病至第七、八日,病情驟變為**「忽然變黑,收入腹內,遍身抓破,吭喘,死在須臾」**的危急情況。此種症狀,以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可能與嚴重感染、毒素累積、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相關。
方劑組成基本藥物為: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升麻、紅花。此六味藥物,組成了一個針對氣血運行失調,兼顧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整體治療方案。
治療原理分析:
活血化瘀,促進毒邪排出: 方中當歸、川芎、紅花皆為活血化瘀要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紅花活血散瘀,通經止痛。三藥合用,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將積聚於體內的毒邪有效排出。痘瘡病情危重時,往往伴隨氣血凝滯,瘀血阻絡,此三藥恰能解決此問題。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生地黃滋陰涼血,清熱解毒;升麻清熱解毒,發表透疹。此兩藥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體內炎症反應,緩解疼痛。痘瘡的病理基礎是熱毒,而此兩味藥物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養血柔肝,緩解症狀: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能緩解因感染引起的肝鬱氣滯,進而緩解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協同其他藥物,使整體治療更為完善。
加味調整,針對病竈: 根據病情不同,方中還會加減其他藥物。如:
- 上陷加白芷: 白芷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痘毒上陷的症狀。
- 下陷加牛膝: 牛膝具有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的功效,用於治療痘毒下陷的症狀。
- 遍身黑陷加麻黃、象糞: 麻黃發汗解表,象糞解毒,用於治療痘毒遍佈全身的症狀,說明病情已經非常嚴重,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來驅除毒邪。
總而言之,「起死回生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養血柔肝等多方面作用,促進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的恢復,以達到治療痘瘡危重症狀的目的。方中藥物配伍精妙,整體協同作用,才能達到其驚人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古方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使用。
傳統服藥法
蜈蚣3錢(炮存性),膽礬1錢,全蠍3錢(炒存性),蟬退1錢(焙存性),僵蠶(去絲嘴,炒)1錢,穿山甲(麩炒)3錢,蟾酥1錢,乳香5分,川烏1錢。
上為細末。
每服1錢5分或2錢。小兒每服1分或六七釐,用蔥頭搗爛和藥,酒送下。出汗為度;如口不開,灌服。
忌豬、羊油、雞、面七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起死回生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升麻、紅花。 主治:痘瘡至7-8日,忽然變黑收入,遍身抓破,吭喘慌亂,生死須臾。
起死回生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六。 組成:蜈蚣3錢(炮存性),膽礬1錢,全蠍3錢(炒存性),蟬退1錢(焙存性),僵蠶(去絲嘴,炒)1錢,穿山甲(麸炒)3錢,蟾酥1錢,乳香5分,川烏1錢。 主治:喉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