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茴香丸
DA HU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茴香丸」方劑中含有「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腸胃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行氣消脹,解毒止痛:茴香能行氣消脹,解毒止痛,適用於因寒邪凝滯、氣滯血瘀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大茴香丸中加入茴香,旨在利用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消脹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大茴香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調理脾胃,幫助消化,並有助於舒緩情緒。其中包含的酸棗仁,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安神助眠的效果。酸棗仁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酸棗酸、皁苷等,具有平抑肝陽、安定神志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脾胃不和引起的焦慮及失眠。
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的健康與情緒息息相關,脾胃虛弱常會導致心神不安,因此,在大茴香丸的組成中添加酸棗仁,可以促進睡眠,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感,從而增強整體療效。此外,酸棗仁的甘平性質也有助於調和其他藥材的效果,使整個方劑的組合更加和諧,提升其療效。因此,酸棗仁在大茴香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幫助患者舒緩焦慮,促進身心健康。
大茴香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的補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因此被納入此方劑中。首先,補骨脂具有補腎壯陽的功能,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陽痿等,能夠增強身體的元氣,提升免疫力。其次,補骨脂還具有溫陽化濕的效果,適合用於脾腎陽虛所導致的水腫、腹瀉等問題,有助於調理腸胃功能。除此之外,補骨脂亦含有豐富的植物化學成分,如黃酮類,對抗氧化及延緩衰老有良好效果,這能進一步促進整體健康。最後,補骨脂的多種藥效,與大茴香丸的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使整個方劑在調理身體、強健功能上更具綜合效益。因此,補骨脂的存在使得大茴香丸更為完整且效果更佳。
大茴香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益氣: 白朮能補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對於大茴香丸所治療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能起到改善作用。
- 燥濕健脾: 白朮能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困所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白朮與大茴香丸中的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茴香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大茴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茯苓在此方中,一方面可以利水滲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腹痛、腹脹等症;另一方面,茯苓還能健脾寧心,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慾,改善食少便溏等症。因此,茯苓的加入可協同大茴香等藥物,增強療效。
大茴香丸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可與大茴香等藥物協同作用,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性滑,可軟堅散結,化痰止咳。對於痰多咳嗽、瘰癧等症狀,牡蠣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同時,牡蠣的礦物質成分也能夠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增強體質。
大茴香丸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是因為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健脾益智的功效。
大茴香性溫,味辛,善於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而益智仁則性平,味甘,長於益智健脾,寧心安神。兩者搭配,既能溫中散寒,又能益智健脾,對於脾胃虛寒、神疲乏力、健忘失眠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此外,益智仁還能起到緩解大茴香溫燥之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大茴香丸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 大茴香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但容易耗氣傷津。人參性溫,能補氣固本,益氣生津,與大茴香相配,可以緩解大茴香的燥性,避免其過度耗氣傷津,並能增強藥力,使溫中散寒的效果更顯著。
- 調和藥性: 人參性甘,能調和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大茴香過於燥烈,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人參的補氣作用,也能促進大茴香的藥效發揮,達到溫中散寒、止痛化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茴香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便白濁,出髓條」,即尿液混濁如膏、或夾雜黏稠如髓狀物質的症狀。傳統中醫認為,此症多因「腎虛失攝」或「脾虛濕濁下注」所致,導致精微物質(如精氣、水穀營養)外泄,隨小便排出,形成白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溫補脾腎、固攝精氣為主,兼顧化濕收澀,其組成邏輯如下:
溫補命門,固腎攝精
- 大茴香:辛溫,歸腎、膀胱經,溫腎散寒,助陽化氣,為方中君藥,針對下焦虛寒、氣化失常之病機。
- 破故紙(補骨脂):苦辛溫,補腎壯陽、固精縮尿,助大茴香強化溫腎之力。
- 益智仁:辛溫,暖腎固精、縮尿止遺,與破故紙協同改善腎氣不固所致的小便異常。
健脾益氣,化濕祛濁
- 人參、白朮、白茯苓:此三藥合用,補脾益氣、健運中焦。脾氣健旺則濕濁不生,水穀精微得以上輸,而非下泄成濁。其中白茯苓尤擅利濕,導濕邪從小便出。
安神斂精,固澀止遺
- 酸棗仁(炒):雖以安神著稱,但炒後增其收澀之性,可輔助斂攝腎精,防止精微外泄。
- 牡蠣(煅):煅後收澀力強,專攻固精止遺、斂汗澀尿,直接針對「小便出髓條」的滑脫之症。
輔助配伍與引經
- 青鹽:鹹寒入腎,引藥下行,兼能清虛熱、防溫燥太過。
- 酒糊為丸:酒性溫通,助藥力宣行,強化溫補之效。
三、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脾腎同調」為核心:
- 腎虛不固則精微下泄,故用大茴香、破故紙、益智仁溫腎攝精;
- 脾虛濕盛則濕濁下注,故用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祛濕;
- 滑脫不止則用牡蠣、酸棗仁收澀固脫。
全方標本兼顧,既補脾腎之本,又澀精止濁之標,共奏「溫陽益氣、固精止濁」之效。
四、推論延伸
此方適用於「虛寒型白濁」,症見小便頻數混濁、色如米泔或凝脂,伴畏寒腰酸、神疲乏力、舌淡苔白滑等。若屬濕熱下注(小便赤濁、舌苔黃膩)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大茴香、酸棗仁(炒)、破故紙(炒)、白朮、白茯苓、牡蠣(用左顧者,砂鍋內慢火煅爆為度)、益智仁、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青鹽、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用溫酒或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茴香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組成:大茴香、酸棗仁(炒)、破故紙(炒)、白朮、白茯苓、牡蠣(用左顧者,砂鍋內慢火煅爆爲度)、益智仁、人參各等分。 主治:小便白濁,出髓條。
大茴香丸,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山楂(炒)4兩,橘核(炒)2兩,茴香(炒)2兩,山梔仁2兩,柴胡1兩,牡丹皮1兩,桃仁(炒)1兩,八角茴香(炒)1兩,吳茱萸(炒)半兩。 主治:結核偏墜,頭腫脹;或一核縮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捺按,方得還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