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茴香丸中包含茴香,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茴香性溫,入脾、胃、肝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
對於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因此,小茴香丸中加入茴香,正是利用其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特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小茴香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基於其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
小茴香性溫,善於溫腎散寒,但其辛散之性也易傷胃。而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且其辛散之性能協調小茴香的辛散之性,避免其過度傷胃。
此外,生薑的辛溫之性可助小茴香溫中散寒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小茴香丸方中加入生薑,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和胃止嘔,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小茴香丸」方劑中加入附子,乃取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小茴香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但其力較緩,對於寒邪較深,陽氣虛衰者,單用小茴香難以奏效。附子性熱,溫陽之力強,可助小茴香溫中散寒,並回陽救逆,提升整體療效。
同時,附子可引導小茴香藥力直達寒邪所在,增強其溫中散寒作用。此乃「君臣佐使」之理,附子為君藥,小茴香為臣藥,兩者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小茴香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循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小茴香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腸鳴等症狀,桃仁的加入有助於化解瘀血,改善疼痛,提升療效。
2. 溫陽散寒,助消化:桃仁性溫,與小茴香溫脾胃、助消化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溫陽散寒,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從而達到治療腹痛、腹脹等症狀的效果。
小茴香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理氣行氣,助消食化積: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之功效。搭配小茴香等藥物,可增強其理氣消食的功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橘皮性溫,可緩解小茴香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橘皮的理氣作用,也能協同小茴香等藥物,共同發揮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提高藥物的整體療效。
小茴香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止痛: 川楝子性苦寒,具有驅蟲止痛之效,可驅除腸道寄生蟲,並緩解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小茴香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積食停滯等症,加入川楝子可增強驅蟲效果,減輕腸道負擔,促進消化。
- 行氣消積: 川楝子能行氣消積,對於小兒脾胃虛弱、氣滯食積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小茴香丸中其他藥物如小茴香、山楂等也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川楝子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食積消化,改善脾胃功能。
小茴香丸中加入胡蘆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消化: 胡蘆巴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與小茴香搭配,能增強溫陽散寒的作用,幫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胡蘆巴能緩解小茴香的燥性,使藥性更加溫和,避免過於燥烈傷陰。同時,胡蘆巴與小茴香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達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果,提升藥效。
中藥方劑[小茴香丸]的組成中包含[巴戟天],因為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在中醫中,巴戟天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陽痿等。它能夠有效增強腎功能,改善體力和健康。在[小茴香丸]中,巴戟天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補腎壯陽效果,提升整體療效。
小茴香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燥濕化痰。小茴香丸主要功能為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若脾虛濕困,則藥效難以發揮。赤茯苓加入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藥效更易發揮。
- 和胃止嘔: 赤茯苓能和胃止嘔,緩解小茴香溫中散寒可能導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
因此,赤茯苓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小茴香丸的療效,還能調節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
小茴香丸中添加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通淋止痛之效。小茴香丸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而木通的利水通淋之性,能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阻塞,配合小茴香溫腎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疼痛,達到通利水道,緩解症狀的目的。
小茴香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溫中散寒之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壯陽之效。與小茴香的溫中散寒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作用。
2.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丁香辛香燥烈,能引導小茴香等藥物深入脾胃,並能抑制小茴香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協調,更易於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小茴香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小茴香丸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爲主要功效,木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行氣止痛之效,更有效地緩解因寒氣凝滯導致的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疏肝理氣: 木香還能疏肝理氣,解除肝鬱氣滯。小茴香丸若用於治療肝胃氣滯所致的腹痛,木香的加入能夠更好地緩解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導致的胸脅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茴香丸」
-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川楝子:辛溫,舒肝行氣止痛,驅蟲。
- 丁香: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
- 附子:辛、甘,大熱,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木香: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桃仁:溫苦,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 茴香:溫甘,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巴戟天:溫甘微苦,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 赤茯苓:甘淡,清熱利尿,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中藥方劑「小茴香丸」是由茴香、生薑、附子、桃仁、橘皮、川楝子、胡蘆巴、巴戟天、赤茯苓、木通、丁香、木香組成。具有溫裡溫中,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利水滲濕,清熱利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等功效。主治功效是:膀胱和小腸積聚了風邪和熱邪,因而導致脅肋疼痛,口渴,腫脹疼痛。
傳統服藥法
茴香、胡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茴香丸具有溫陽散寒、行氣利水的功效,因此孕婦、陰虛火旺、實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茴香丸,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茴香、胡椒各等分。 主治:小腸氣腹痛。
小茴香丸, 出處:《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四引《本事》。 組成:舶上茴香(炒)1兩,胡蘆巴1兩,破故紙(炒)1兩,白龍骨(煅)1兩,木香1兩半,胡桃(去殼)21枚,羊腰子3對(切開,入鹽1兩半,擦,炭火焙熟,研)。 主治: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無效。
小茴香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 組成:舶上茴香2兩,土茴香2兩,乾生薑4兩,附子1個,桃仁1兩半,黃橘皮1兩,川楝子1兩(不去核),胡蘆巴1兩,巴戟末1兩,赤茯苓1兩,木通1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膀胱小腸留滯寒邪熱邪,脅肋牽引,發渴,腫滿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