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散

恆山散

HENG SH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1%
小腸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5%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恆山散中包含青蒿,主要源於其 清熱解暑、涼血止血 的功效。

青蒿 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 清熱解暑、涼血止血、抗瘧疾 等作用。恆山散作為治療暑熱病證的方劑,常伴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而青蒿的清熱解暑之效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此外,青蒿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暑熱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牙齦出血等,亦有較好的療效。因此,青蒿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暑,更能輔助止血,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恆山散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收斂,能固澀腸胃,止瀉痢。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的泄瀉,烏梅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生津止渴:烏梅味酸甘,能生津止渴,用於治療津液不足、口渴咽燥等症狀。對於因氣陰兩虛、津液虧損導致的口渴,烏梅能起到滋陰生津、止渴的作用。

烏梅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恆山散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恆山散主治瘀血阻絡,筋脈拘攣所致的疼痛,而赤芍能有效疏通經絡,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赤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熱涼血,解毒散瘀。恆山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溫燥性質的藥材,赤芍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

恆山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恆山散中可能含有性味偏寒、燥烈或毒性較大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藥效,如補脾益氣、緩解疼痛等,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加顯著。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以增強補氣益氣的功效;與白朮搭配,可以增強健脾益胃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恆山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恆山散主治「瘧疾」,尤其適用於瘧疾發作時寒熱往來、頭痛煩渴等症狀。據古籍記載,此方通過截瘧、清熱、調和營衛以止瘧,其特色在於「露一宿」後服用,以應瘧邪發作時辰(五更),符合傳統中醫「因時制宜」的治療思想。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 眞恆山(常山):為截瘧要藥,其性辛、苦、寒,能湧吐痰涎、清熱破結,直接針對瘧邪伏於半表半裏之病機。
  • 乾青蒿:苦寒清熱,芳香透絡,輔助常山清泄瘧熱,尤善退虛熱,後世更發展為「青蒿截瘧」之用(如《肘後方》)。
  • 烏梅:酸收生津,一則緩和常山之嘔吐副作用,二則與甘草合用酸甘化陰,緩解瘧疾耗傷津液之口渴。
  • 赤芍藥:涼血散瘀,疏通營血,瘧疾多伴血熱瘀滯,赤芍可防熱傷血絡。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減常山毒性,兼補脾胃之氣。

2. 組方原理推導

此方核心在於「清熱截瘧,調和肝膽」。中醫認為瘧疾為「瘧邪伏於少陽」,邪正交爭則寒熱交替。方中:

  • 常山+青蒿:一湧一透,直搗瘧邪巢穴,破除痰熱結滯。
  • 烏梅+甘草:制約常山峻烈之性,同時護陰生津,防瘧熱傷正。
  • 赤芍:針對瘧久入血之潛在血瘀,體現「治未病」思路。

3. 煎服法之奧妙

「露一宿」可能借夜間寒涼之氣,增強藥物清透瘧熱之效;「五更服」順應陰陽交替之機,趁瘧邪未發時截斷病勢,屬「先時而治」的策略。


三、總結

恆山散為古代截瘧專方,通過清熱、透邪、調血、護正四法並舉,體現中醫「祛邪不傷正」的配伍智慧。其組方嚴謹,尤重藥物相互作用(如常山配烏梅),並結合時間醫學,為治療瘧疾的經典範例。

傳統服藥法


真恆山、乾青蒿、烏梅、赤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5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露1宿,於發日五更服,如虛日溫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涼血、活血的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 本方有緩解瘧疾患者發熱、寒戰、出汗、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的作用,但不能代替正規的治療。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瘧疾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腰痛手腳冰冷忽冷忽熱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恆山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真恆山、乾青蒿、烏梅、赤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瘧疾。

恆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恆山半兩,川大黃半兩,桂心1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瘧疾,痰壅煩悶。

恆山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恆山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黃芩半兩,烏梅14枚(微炒),石膏1兩(搗碎)。 主治:妊娠瘧疾。

恆山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恆山3分,甘草3分(生用),鱉甲3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石膏3分,柴胡3分(去苗),知母3分。 主治:傷寒4日,太陰初受病。

恆山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恆山1兩,烏梅肉1兩(2-7枚,搗),香豉1合,蔥白1握,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麸炒微黃)。 主治:腎熱爲瘧,令人悽悽,腰脊痛,宛轉大便難,忽然手足寒。

恆山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恆山1兩(銼),柴胡1兩(去苗),梔子仁1兩,石膏2兩,烏梅肉3-7枚(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蜀漆2兩,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心瘧,令人心煩,渴欲得飲水,寒熱不歇,乍來乍去,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