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鮀甲散
TUO J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3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鮀甲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鮀甲散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等,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
- 補益氣血: 跌打損傷常伴隨氣血虧虛,當歸能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因此,鮀甲散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氣血,對於跌打損傷的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鮀甲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木耳這一味藥材。在中醫學理論裡,木耳具有涼血止血、滋陰潤燥及清腸胃之效,對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便血等有著良好的輔助療效。鮀甲散主要用於治療因肝腎陰虛所導致的多種病症,例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在該方劑中加入木耳,是因為木耳能滋養肝腎之陰,從而達到增強整體療效的目的。
此外,木耳還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能夠幫助人體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對肝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這對於改善由肝腎陰虛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非常有益。總體而言,鮀甲散中的木耳既能夠針對性地調理肝腎功能,又能通過其獨特的藥效機制,起到補益與排毒雙重效果,進一步提升整個方劑的治療價值。
鮀甲散中包含人參,主要是為了 補氣益氣。
鮀甲散主要用於治療 氣虛 引起的病症,例如 乏力倦怠、氣短懶言、面色蒼白 等。人參性溫,味甘,具有 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 的功效。它能補益人體的 正氣,增強機體的 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氣虛病症的效果。
此外,鮀甲散中的其他藥材,如 黃芪、白朮 等,也具有補氣的作用,與人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 補氣益氣 的功效。
鮀甲散中加入狗脊,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腎壯腰: 狗脊性溫,味甘,入腎經,具補腎壯腰之效。鮀甲散主治腎虛腰痛,而狗脊的補腎壯腰作用可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二、 強筋骨: 狗脊可強筋骨,利關節,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牡蠣、桑寄生等,共同起到滋陰補腎、強筋壯骨的功效,對於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有積極作用。
鮀甲散中包含禹餘糧,主要源於其利水消腫之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的相契合。
禹餘糧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而鮀甲散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其組成中包含滑石、車前子等利水滲濕藥物,禹餘糧的加入則可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輔助清熱解毒,進一步促進水腫消退。
因此,禹餘糧的加入,不僅與方劑的整體治療目的相符,更能提升療效,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鮀甲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鮀甲散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寒邪所致的疼痛,其止痛止嘔作用則可以緩解嘔吐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鮀甲散中通常會配合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以增強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吳茱萸與這些藥物相互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鮀甲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細菌生長,並清除體內毒素,對於外感發熱、瘡瘍腫毒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止血生肌: 側柏葉還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燒傷燙傷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鮀甲散中加入側柏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方整體的治療效果。
鮀甲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鮀甲散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赤芍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 赤芍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跌打損傷導致的局部發熱、紅腫等炎症反應。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更有效地消除病竈。
因此,赤芍在鮀甲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藥物更能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等症。
鮀甲散中加入桑寄生,主要是利用其 補肝腎、強筋骨 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 補肝腎精血、強筋骨、祛風濕 的功效。其補肝腎精血可改善因肝腎虛損導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而強筋骨則可治療骨質疏鬆、風濕痺痛等疾病。
因此,在鮀甲散中加入桑寄生,可增強方劑 補益肝腎、強筋骨 的效果,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鮀甲散方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燥濕化痰: 鮀甲散主治痰飲咳嗽,厚朴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並能溫肺止咳,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共同作用,能有效祛除痰飲,緩解咳嗽。
- 厚朴行氣止痛: 厚朴具行氣止痛之功,對於因痰飲阻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等症,亦有緩解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枳實、橘紅等配合,能使氣機通暢,疼痛消散。
鮀甲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止嘔: 鮀甲散主要功效為止嘔,而生薑性溫,具有溫中和胃、止嘔的作用。一些脾胃虛寒,或寒邪犯胃所引起的嘔吐,使用生薑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嘔吐症狀。
二、配合其他藥材: 鮀甲散中其他藥材如牡蠣、海螵蛸等,性寒涼,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節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止嘔。
鮀甲散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 鮀甲散主治寒濕痺痛,而肉桂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溫經散寒,驅除寒濕,緩解痺痛症狀。
- 助藥力: 肉桂可引藥入經,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促進藥物深入病竈,加強療效。例如,鮀甲散中其他藥物如川烏、草烏等,其性寒,肉桂可引其入經,使其更好地發揮驅寒止痛的作用。
鮀甲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鮀甲散以治外傷出血、創傷感染、潰瘍久不癒合為主,而黃耆可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並促進傷口癒合,故加入其中,可增強藥效,加快傷口癒合速度,防止感染。此外,黃耆還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清除傷口周圍的瘀血,促進創面修復。
鮀甲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鮀甲散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瘡瘍腫毒多由熱毒蘊結所致,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緩解瘡瘍的紅腫熱痛症狀。
- 滋陰潤燥:生地黃還能滋陰潤燥,防止瘡瘍因熱毒耗傷陰津而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狀。此外,生地黃還能促進創面癒合,加速組織再生,幫助瘡瘍的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鮀甲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婦人經血日久不止,且經血顏色異常(赤、白、青黑不定),屬「崩漏」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多與衝任不固、氣血失調、寒熱錯雜或瘀血內阻有關。經血顏色不定,提示病機複雜,可能夾虛(氣血不足)、夾瘀(血行不暢)、夾寒(陽氣不溫)或夾熱(血分有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固攝止血:
- 禹餘糧(煅後醋淬):質重沉降,煅後固澀力增,專治下焦滑脫不止。
- 烏賊魚骨(海螵蛸):收斂止血,兼能活血,止中有行,防留瘀。
- 桑耳(金色者):古代用於「女子漏下赤白」,取其收斂固澀之效。
溫經散寒,調和衝任:
- 吳茱萸:溫肝散寒,助陽氣以攝血,治「青黑」經血屬寒凝者。
- 桑寄生:補肝腎、固衝任,兼能祛風濕,助血脈通調。
養血活血,化瘀生新:
- 當歸、赤芍、熟地黃:養血和血,赤芍兼清瘀熱,熟地滋陰補血,治本虛標實。
- 柏葉(熬):涼血止血,針對「赤色」經血之熱象,與吳茱萸寒溫並用。
- 鮀甲(炙):可能為鱉甲或龜甲類,古代用於「五色漏下」,既滋陰潛陽,又軟堅散結,防血瘀成癥。
補氣攝血: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以統血,治漏下日久氣隨血脫之虛。
配伍特點
- 標本兼治:以固澀止血治標(禹餘糧、烏賊骨),補氣養血溫經治本(人參、熟地、吳茱萸)。
- 寒熱並用:柏葉清熱、吳茱萸散寒,適應「顏色不定」之複雜病機。
- 通澀結合:烏賊骨、當歸、赤芍等止中有行,防血止留瘀。
總結
此方通過固澀、溫通、養血、益氣的多元配伍,針對婦人崩漏虛實夾雜、寒熱互見的病機,尤其適用於長期經血異常、氣血耗傷者。其用藥體現「以澀為用,以溫為輔,以補為本」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鮀甲(炙)2兩半,桑耳2兩半(金色者,炙),當歸(切,焙)、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半,赤芍藥半兩,柏葉(熬)2兩,桑寄生2兩,熟乾地黃(焙)2兩,烏賊魚骨(去甲)2兩,人參2兩,禹餘糧(煅,醋淬)2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米飲調下,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止血調經的功效,但孕婦及月經量過多者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鮀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鮀甲(炙)2兩半,桑耳2兩半(金色者,炙),當歸(切,焙)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半,赤芍藥半兩,柏葉(熬)2兩,桑寄生2兩,熟乾地黃(焙)2兩,烏賊魚骨(去甲)2兩,人參2兩,禹餘糧(煅,醋淬)2兩。 主治:婦人經血不止,五色不定。
鮀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鮀甲2兩半(炙),當歸(切,焙)2兩,桑耳2兩半(炙,金色者爲上),人參、狗脊(去毛)1兩半,禹餘糧(煅,醋淬)2兩半,白石脂2兩,吳茱萸(湯洗,炒)1兩,柏葉2兩,赤芍藥1兩半,桑寄生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半,桂(去粗皮)1兩1分,黃耆(銼)2兩,熟乾地黃(焙)2兩。 主治:婦人經血日久不止,或赤白,或青黑,顔色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