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甘麥大棗湯

加味甘麥大棗湯

JIA WEI GAN MAI DA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張皆春眼科證治》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中性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心經 23%
胃經 18%
肺經 16%
腎經 6%
肝經 6%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甘麥大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和脾胃:

甘草性甘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脾胃、益氣補中之效。方中麥冬滋陰潤肺,大棗補血健脾,但性偏涼,甘草的加入可調和諸藥性,避免過寒傷脾,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二、增強功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麥冬、大棗滋陰補氣之效,並起到解毒作用,進一步提高方劑治療心悸、失眠、口乾等陰虛症的功效。此外,甘草還能緩解麥冬、大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腹脹、便溏等。

加味甘麥大棗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因為其滋陰潤肺的功效。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能養陰生津,清心除煩,潤肺止咳

此方中,甘草、大棗皆為甘溫之品,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效。麥門冬的加入,可平衡方劑的溫燥之性,避免其過於溫補而傷陰。同時,麥門冬還能滋潤肺燥,配合甘草、大棗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緩解心煩失眠、口渴咽乾等症狀的作用

加味甘麥大棗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補氣安神之效。

甘麥大棗湯原方以甘草、麥冬、大棗為主,擅長養陰安神。但對於氣虛之症,單用甘麥大棗湯恐力有不逮。而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血,與甘麥大棗湯相配,可兼顧氣血,提升安神效果。

對於氣虛所致心悸、失眠、倦怠等症狀,加味甘麥大棗湯更能發揮其補氣安神之效,使療效更顯著。

加味甘麥大棗湯中加入小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小麥味甘性平,能和胃降逆,緩解脾胃不和、氣逆上衝等症狀。配合甘草、麥冬等藥材,共同調理脾胃功能,使氣機順暢,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2. 益氣生津:小麥性平,入脾經,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與大棗、甘草等藥材搭配,可以滋陰潤燥,緩解口渴、乏力等症狀。

因此,小麥的加入,不僅能促進脾胃功能,更能滋陰益氣,共同達到加味甘麥大棗湯治療脾胃氣虛、陰津不足等病症的效果。

加味甘麥大棗湯中加入大棗,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補脾胃,和胃健脾: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效。甘麥大棗湯本身以甘草、麥冬滋陰養胃,大棗的加入則能進一步增強補脾和胃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大棗味甘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性更柔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時,大棗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甘麥大棗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心悸失眠: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和營止痛之效,能滋養心血,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甘麥大棗湯本身主治心脾兩虛,白芍的加入能更有效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

二、調和脾胃:白芍亦具健脾和胃之效,能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與甘麥大棗湯中甘草、大棗等藥材協同作用,更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甘麥大棗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原治「婦人臟躁」,後世醫家依氣血陰陽失調之病機加以擴展。其加味後主治「氣血不足,陰陽失調」所致目赤痛,特徵如下:

  1. 病位病性:白睛屬肺,淡赤為虛火,痛輕煩亂乃心神失養,時寒時熱顯營衛不和。
  2. 發作特點:「如祟」形容其發止無常,與情志、勞累相關,反映肝魂不藏、陰陽失交之候。
  3. 形神兼病:消瘦面黃、脈細無力為氣血虧虛,心煩寒熱乃虛陽浮越,屬本虛標實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核心配伍

    • 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原方養心調肝,緩急安神。小麥滋心液,大棗補脾營,甘草和中,共奏「甘緩滋潤」之效,平定虛性躁動。
    • 加人參(3克):大補元氣,助氣血生化,針對「脈細無力」之氣虛本質。
    • 加麥門冬(9克):潤肺清心,滋陰降火,制約白睛虛熱。
    • 加白芍(9克):斂陰和營,柔肝止痛,調節「時寒時熱」之陰陽失諧。
  2. 整體邏輯

    • 從臟腑論治:以心、肝、肺為主軸。心主血脈,肝藏魂主目,肺主氣合皮毛。方中甘麥大棗養心肝,人參麥冬益肺氣,白芍斂肝和營,使氣血充而虛火降。
    • 從氣血陰陽論:人參、甘草補氣,麥冬、白芍滋陰,小麥、大棗調和營衛。全方側重「補虛」,非直接清熱,而是透過調補使陰陽自和,赤痛自消。
  3. 對應病機

    • 「白睛赤痛如祟」乃氣血不足,浮陽上擾空竅。方中甘潤之品能引陽入陰,如小麥、甘草「瀉心火而交腎水」(《本草備要》),人參、白芍「收斂浮越之陽氣」(《本草思辨錄》),達至「甘溫除熱」之效。

結語
此方體現「治目不專治目」之思路,透過調補氣血、協調陰陽,使臟腑功能恢復,則外症自解。其組方嚴謹,加味後更契合虛性目赤之複雜病機,堪稱標本兼顧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炙甘草9克,麥門冬9克,人參3克,小麥30克,大棗5枚,白芍9克。
白晴赤痛如崇 趙某某,女,35歲。1971年3月12日初診。二目赤痛3月余,時發時止,越發越頻,雖痛不重,但心中煩亂,時寒時熱,其狀如祟。患者消瘦面黃,疲倦少神,白睛淡赤,脈細無力。服加味甘麥大棗湯5劑,發少痛輕,繼服15劑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甘麥大棗湯是一張中醫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甘麥大棗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炙甘草9g,麥門冬9g,人參3g,小麥30g,大棗5枚,白芍9g。 主治:氣血不足,陰陽失調,眼睛赤痛,發止不定,發時白晴淡紅,疼痛不重,寒熱交作,或有頭痛,心煩意亂,脈細數無力,舌淡苔白,舌心粉紅;止時不藥而癒,狀若常人,反復發作,一年數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