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洞下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痰: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洞下丸本身以溫燥藥為主,易於燥熱傷肺,而橘紅可以緩解藥性,避免燥傷肺陰。
- 行氣止痛:橘紅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洞下丸治療的是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橘紅的加入可以輔助藥效,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橘紅的加入既能緩解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加味洞下丸更加安全有效。
加味洞下丸中添加天南星,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痛作用。
- 化痰止咳: 天南星亦有燥濕化痰之效,可治療痰濁壅塞,咳喘痰多等症狀。洞下丸本身以溫燥化痰為治則,天南星的加入可以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加味洞下丸中加入天南星,既能祛風止痛,又能化痰止咳,使藥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加味洞下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緩解因脾胃虛寒、痰濕阻滯所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 燥濕化痰: 半夏兼具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化解痰濕,使之不再阻滯脾胃,有利於消化吸收。同時,半夏也能緩解因痰濕凝結所導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
加味洞下丸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治療濕熱下注、腹痛泄瀉、痢疾等症。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可清熱解毒,瀉火除濕,對於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痛、泄瀉、痢疾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此外,黃芩還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濕熱痰濁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黃芩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濕熱下注所引起的各種症狀,並促進疾病的恢復。
加味洞下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黃連味苦寒,歸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加入黃連,旨在針對濕熱蘊結,導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狀,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作用。同時,黃連也能抑制腸道細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幫助止瀉。
加味洞下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洞下丸中多用辛燥之品,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可緩解藥性,保護正氣,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健脾,補虛緩急,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合,可增強補氣作用,與肉桂配合,可緩解肉桂的燥熱,使藥效更平和穩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洞下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上焦熱盛,熱邪燔灼肺金,煉液成痰,故見咳嗽痰多、痰黏或黃稠、口乾咽燥,甚則胸膈煩熱。本方以清熱化痰為主,兼顧理氣燥濕,使熱清痰消,肺氣宣降復常。
組成與治療原理
橘紅(鹽炒):
- 主理氣化痰,鹽炒取其鹹潤下行之性,助化痰涎,兼防溫燥傷津。
- 針對痰阻氣滯,改善胸膈痞滿、咳嗽痰多。
制南星、制半夏:
- 南星燥濕化痰,善祛風痰;半夏降逆化痰,和胃止咳。
- 二者炮制後減其毒性,增化痰之效,共逐膠固之痰。
黃芩、黃連:
- 黃芩清肺熱,黃連瀉心火,二者苦寒直折上焦火熱。
- 熱清則痰不生,火降則咳自緩,標本兼治。
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黃連、黃芩苦寒之性,防燥藥傷陰。
配伍邏輯
- 清熱與化痰並行:黃芩、黃連清熱瀉火以治本;橘紅、南星、半夏化痰止咳以治標。
- 燥潤相制:半夏、南星性燥,鹽制橘紅稍潤,黃連、黃芩苦寒存陰,避免過燥傷肺。
- 升降同調:橘紅理氣上行宣肺,半夏降氣止咳,恢復肺之宣降功能。
總治則
以「苦寒清熱、辛溫化痰」為核心,針對痰熱壅肺之證,通過清解熱邪、滌蕩痰濁,使氣順痰消,咳嗽自止。
傳統服藥法
橘紅半斤(食鹽1兩,微以水拌炒),南星(制)1兩,半夏(制)1兩,黃芩1兩,黃連1兩,甘草1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洞下丸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洞下丸, 出處:《醫統》卷四十三引《集成》。 組成:橘紅半斤(食鹽1兩,微以水拌炒),南星(制)1兩,半夏(制)1兩,黃芩1兩,黃連1兩,甘草1兩。 主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