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鬱潤下丸

痰鬱潤下丸

TAN YU RUN XI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4%
大腸經 13%
肝經 13%
心經 7%
膽經 7%
膀胱經 6%
小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痰鬱潤下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痰消腫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天南星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地緩解痰鬱引起的胸痛、腹脹等不適症狀。

因此,在痰鬱潤下丸的方劑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有效地化痰散結消腫止痛,從而達到潤下通便的效果。

痰鬱潤下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痰鬱多因濕熱內蘊,阻塞氣道而生。黃連可以清熱瀉火,去除濕熱,使痰液得以化解。
  2. 降逆止嘔: 黃連還具有降逆止嘔之效。痰鬱上逆,可導致噁心嘔吐。黃連可以清熱降火,抑制嘔吐,改善痰鬱上逆的症狀。

總之,黃連在痰鬱潤下丸中發揮了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化解痰液,改善痰鬱上逆的症狀。

痰鬱潤下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以其燥濕化痰,解除痰濁阻滯,使潤下之藥能順利下行。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因痰濁阻滯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使患者能夠順利服用藥物,提高療效。

因此,半夏在痰鬱潤下丸中起到化痰降逆的作用,為藥物順利下行,有效治療疾病提供保障。

痰鬱潤下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寒,性燥,入肺、胃、膽經。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痰液中的濕熱之邪,使痰液易於排出。
  2. 止咳化痰:黃芩能清肺熱、止咳化痰,對於因濕熱痰阻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痰鬱潤下丸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燥濕、止咳化痰,達到治療痰濕鬱結的功效。

痰鬱潤下丸方中包含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燥濕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效。痰鬱是指痰液阻滯於肺,不易咳出,橘紅能燥濕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配合方中其他藥物,達到潤下通便之功。

二、理氣寬胸:橘紅具有理氣寬胸、疏肝解鬱的功效。痰鬱常伴隨胸悶氣短、心煩不寧等症狀,橘紅可以理氣解鬱,改善胸悶氣短,配合方中其他藥物,使氣機暢通,達到潤下通便的目的。

痰鬱潤下丸方中包含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溼化痰: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溼化痰、止咳定喘的功效。方中痰溼阻滯,氣機不利,白礬可清熱燥溼,化痰止咳,改善痰多、喘息等症狀。
  2. 固澀止瀉: 白礬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溼內阻而引起的脾胃虛弱、泄瀉等症狀。方中白礬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好地固澀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因此,白礬在痰鬱潤下丸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燥溼化痰,又能固澀止瀉,有助於改善痰溼內阻引起的多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痰鬱潤下丸之解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痰鬱變生怪症,脈滑沉數者」。痰鬱為病理產物,因氣機不暢,痰濁內阻,久鬱化熱,或膠結難化,可導致種種變症,如癲狂、驚悸、眩暈、肢體異狀等;脈滑主痰,沉數則示熱鬱於裡。本方旨在清熱化痰、開鬱通絡,使痰濁得降,鬱熱得清,故而能解怪誕難明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膽星(膽南星)2兩

    • 苦涼,歸肺、肝經,長於清熱化痰、息風定驚,尤擅化頑痰熱結。針對痰鬱化熱上擾神明之證,為君藥。
  2. 黃連1兩半、黃芩1兩半

    • 黃連苦寒,清心胃之火;黃芩苦寒,瀉肺與大腸之熱。二藥合用,清上中二焦鬱熱,助膽星瀉火化痰,為臣藥。
  3. 半夏(制)1兩半、白礬2兩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制後毒性減而化痰力存;白礬酸寒,化痰開閉,兼能祛風痰(如《本草綱目》謂其「吐下痰涎」)。二者協力滌痰散結,針對痰鬱膠固之勢。
  4. 橘紅1兩半

    • 理氣化痰,宣通肺脾,使氣順痰消,助痰濁下行。
  5. 薑汁、竹瀝糊丸

    • 薑汁辛溫,和中止嘔,兼制諸藥寒涼;竹瀝甘寒,清熱滑痰,專治痰熱蒙竅。二者為丸,既增化痰之效,亦護胃氣。
  6. 水飛朱砂為衣

    • 朱砂鎮心安神,針對痰熱擾神之驚悸、癲狂,兼引藥入心。
  7. 銀鋪金箔湯化下

    • 金箔(古代用於鎮驚安神)、銀器煎湯(傳統認為可解毒定驚),輔助平定痰熱上衝之勢。

方劑特點

全方以清熱化痰為主軸,兼顧開鬱、鎮驚:

  • 清熱:黃連、黃芩、膽星直折鬱火。
  • 化痰:半夏、白礬、橘紅、竹瀝分消痰濁。
  • 通降:薑汁和胃,金箔湯引藥下行。
  • 安神:朱砂、金箔鎮斂浮越之神志。

適用於痰熱互結、膠阻經絡或蒙蔽清竅所致之「怪症」,如現代所謂精神異常、癲癇、神經官能症等屬痰熱者。藥理推測,白礬(含硫酸鋁鉀)與半夏可能抑制中樞興奮,而黃連、黃芩有抗炎鎮靜作用,合而共奏「滌痰瀉火」之效。

傳統服藥法


膽星2兩,黃連1兩半,半夏1兩半(制),黃芩1兩半,橘紅1兩半,白礬2兩。
上為末,薑汁、竹瀝糊為丸,水飛朱砂為衣。
每服3錢,銀鋪金箔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痰鬱潤下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九。 組成:膽星2兩,黃連1兩半,半夏1兩半(制),黃芩1兩半,橘紅1兩半,白礬2兩。 主治:痰鬱變生怪症,脈滑沉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