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黑虎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黑虎散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症見發熱惡寒、咳嗽氣喘、痰白稀薄等。乾薑可溫肺化寒,宣肺止咳,緩解寒邪對肺部的侵襲。
- 助陽化氣: 乾薑還具有助陽化氣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陽氣,提高抵抗力,幫助身體更好地抵禦寒邪。黑虎散中加入乾薑,可以增強其溫中散寒的功效,更好地治療寒邪引起的疾病。
黑虎散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是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高良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行氣止嘔的作用。在黑虎散中,其溫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其止痛消腫的作用則可以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總之,高良薑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黑虎散所針對的疾病。
黑虎散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薑黃具備活血化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消炎止痛:薑黃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有效治療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總而言之,薑黃在黑虎散中發揮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改善臨牀症狀。
黑虎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濕熱。巴豆屬於一種寒性藥物,具有通腸瀉便的特性,可以幫助改善因腸道內積聚濕熱而引起的便祕或腹脹等問題。此外,巴豆中的主要成分為巴豆素,具有抗菌、抗炎的特性,能夠增強免疫系統,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對於清熱解毒也有顯著的效果。
在黑虎散的方劑組成中,巴豆能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作用,增強整個方劑的功效,特別是在針對濕熱阻滯的情況下,其效果更加明顯。然而,由於巴豆的性質較為強烈,使用時應注意劑量及個體差異,以免引發不適。因此,在臨牀上需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來調配與應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虎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尤適用於寒瘧或痰濕阻滯型瘧疾。古代瘧疾多因外感瘴癘之氣,內傷生冷,導致寒邪鬱滯、痰濕內阻,表現為寒熱往來、頭痛身痛等症狀。
「黑虎散」針對此病機,以溫散寒邪、破積通滯為主,強調「未發前」服藥,趁邪氣未盛時截斷瘧勢,符合《黃帝內經》「截瘧」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與炮製特點
- 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針對瘧疾中的寒邪內伏,能振奮脾陽,化解陰凝。
- 良薑(高良薑):與乾薑協同,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兼能止嘔,緩解瘧疾伴隨的胃寒嘔逆。
- 片子薑黃:辛散苦泄,破血行氣,疏通經絡滯氣,化解瘧疾引起的氣血瘀阻。
- 巴豆(炒後棄用):大辛大熱,峻下冷積,炮製時與他藥同炒至焦黑,取其「火性」及溫通之力,激發諸藥藥性,炒後去巴豆,避免毒性殘留,但保留溫散之效。
炮製與服法關鍵
- 炒至焦黑:此法使藥物由辛溫轉為苦溫,減弱乾薑、良薑的燥性,增強入血分、破滯氣的作用(「炒黑能止血,亦能行瘀」)。巴豆炒黑後,其瀉下毒性大減,而溫通之性仍存。
- 熱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速達經絡,驅散寒濕瘴氣,符合「治瘧當用辛溫」的原則。
治療原理
- 溫陽截瘧:三薑配伍,共逐陰寒之邪,巴豆炒製後激發溫通之性,破除痰濕瘀阻,使瘧邪無所依附。
- 擇時用藥:於「未發前1時辰」服藥,趁正氣未虛、邪氣未發時截斷病勢,符合中醫「治未病」思維。臨發再服,鞏固藥效,防止瘧邪復作。
三、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雖主治瘧疾,然其組合原理可推廣至寒濕痹痛、冷積腹痛等證。
- 寒濕痹痛:薑黃行氣活血,乾薑、良薑溫經散寒,炒黑後兼入血分,可治寒濕阻絡之關節冷痛。
- 冷積腹脹:若巴豆未完全去除(微量殘留),可能兼有溫腸通積之效,但需謹慎。
總體而言,【黑虎散】以溫通為核心,通過藥物配伍與炮製技法,將辛熱、破滯、截瘧之功融於一爐,體現古人對瘧疾「溫散伏邪」的深刻理解。
傳統服藥法
乾薑1兩,良薑1兩,片子薑黃1兩,巴豆30粒(新者用21粒,去殼)。
將上三藥銼如巴豆大,一處炒令焦黑色,去巴豆不用,將余藥為細末。
每服3錢,於未發前1時辰熱酒調下,臨發時再進1服,即愈。炒藥須見焦黑,生即令人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黑虎散有發汗解表、驅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 組成:黑狗頭1個,豬牙皂角3個,鹽梅5個。 主治:一切金傷。
黑虎散, 出處:《百一》卷十一。 組成:乾薑1兩,良薑1兩,片子薑黃1兩,巴豆30粒(新者用21粒,去殼)。 主治:瘧疾。
黑虎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醫林方》。 組成:兩頭尖、荊芥、藿香、石膏、薄荷、天麻、羌活、細辛、獨活、黑虎(燒皂角存性是也)各等分。 主治:頭風。
黑虎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肥棗3枚(每枚入巴豆3枚),赤鯉魚鱗(乾者)1兩,雄狗膽3枚,血竭1兩(别研)。 主治:婦人産後敗血,惡露不盡,上衝喘滿昏暈,臍腹脹痛,或煩躁狂妄,神識昏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