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理血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涼血、養血、滋陰的功效,對於治療血熱妄行、出血症狀具有良好效果。
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咯血、吐血等,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同時,生地黃還能養陰生津,滋潤血脈,對於因陰虛血燥引起的出血,如月經過多、崩漏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理血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地清熱涼血,滋陰養血,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理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理血湯多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經絡不通、血脈阻滯等症狀,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正好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 補血養血: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理血湯除了化瘀之外,也需要補益氣血,以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血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理血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而致的瘀血阻滯、血熱妄行等症狀,牡丹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使血行通暢,達到理血之效。
二、活血化瘀: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有助於消除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在理血湯中,牡丹皮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理血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症狀。
理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理血湯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川芎可以幫助活血化瘀,改善血流通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散風寒: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以幫助治療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理血湯中加入川芎,可以起到疏風散寒的作用,同時也能緩解血瘀引起的疼痛。
理血湯中加入桃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肺、大腸經。其藥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並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促進排便。
對於血瘀所致的痛經、閉經、胸脅脹痛等症,桃仁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而對於便祕患者,桃仁則能潤腸通便,幫助排泄。因此,桃仁在理血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重要作用。
理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理血湯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達到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效果。
二、疏通經絡:紅花可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將瘀血排出體外,減輕局部疼痛。對於經絡不通所致的痛經、經閉等症狀,紅花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理血湯中加入紅花,可有效改善血瘀阻滯的病症,達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止痛的功效。
理血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利水滲濕: 赤茯苓具備利水滲濕、健脾燥濕之效,可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現象。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理血湯中多以活血化瘀藥材為主,而赤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此外,赤茯苓性平和,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可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利於患者身體的接受。
理血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止痛:香附性味辛、苦、溫,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理血湯多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疼痛,如經痛、腹痛等,香附可通過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 疏肝解鬱:香附入肝經,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很多血瘀症狀都與肝氣鬱結有關,香附能幫助疏通肝氣,從而促進血行,達到理血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香附在理血湯中起到理氣止痛、疏肝解鬱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理血湯主治功效分析
理血湯的應用範疇,依據不同醫家及成書年代,有著不同的詮釋及應用:
《目經大成》中的理血湯
在《目經大成》中,理血湯主要應用於眼科疾病,特別是目瞼牽拽振跳及睛珠疼痛等症狀。
主治病症:
- 目瞼不隨意牽拽振跳: 由於足太陰、厥陰經絡榮衛不調,鬱久生風化熱所致。
- 睛珠疼痛,眼睫無力,羞明,眉骨、太陽穴酸楚: 由於亡血過多或久病血鬱,導致的虛風、虛火症狀。
- 肉輪振跳: 服用此方亦有效。
治療原理:
- 針對目瞼牽拽振跳,認為是榮衛不調,久鬱生風化熱,因此採用養血調和榮衛,疏風清熱的治療原則。
- 針對睛珠疼痛等症,認為是血虛生風化火,或血瘀阻滯,因此採用補血養陰、調胃定風的治療原則。方中以:
- 歸、地、棗、膠 養陰補血
- 參、草、耆、術 調和脾胃
- 艾、防、芍藥 定風
- 同時強調「實火之血,養陰為先;虛火之血,補正為先」的原則,並指出血根於心,極於肝,通過調和五臟,使心有所生,脾統之,肺行之,腎攝之,肝藏之,最終達到目視如常的目的。
- 另有一方名為「疏風養榮湯」,以荊、芷、羌、防升散,芎、歸、芍、地補而行之,達到疏風養榮的效果。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理血湯
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理血湯則主要用於治療血淋、溺血、大便下血等出血性疾病,特別是由於熱邪所致的。
主治病症:
- 血淋: 尿中帶血,排尿疼痛,或伴有血塊。
- 溺血: 尿血而不疼痛。
- 大便下血: 大便中帶有血液。
治療原理:
- 血淋的病因多為腎虛生熱或相火妄動,導致血熱妄行,與敗精混合,形成血塊,阻塞尿道,引起疼痛。病因也可能是心火或肝火下移。
- 溺血的病因多為心移熱於小腸或肝移熱於血室。
- 大便下血的病因多為腸中血管破裂,或脾虛不能統血。
方劑組成及藥理:
- 生山藥: 補脾益腎。
- 生龍骨、生牡蠣: 收斂固澀,止血,安神。
- 海螵蛸: 收斂止血,制酸止痛。
- 茜草: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 生杭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 白頭翁: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真阿膠: 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 龍膽草 (加減):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於溺血。
- 龍眼肉 (加減):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用於大便下血,去阿膠。
- 柏子仁 (加減): 養心安神,潤腸通便,可以代替山藥來養肝。
治療特點:
- 強調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加減藥物。
- 對於熱證,以清熱涼血為主;對於虛證,則以補益氣血為主;對於寒證,則需溫補。
- 重視龍骨、牡蠣的收澀止血作用,並認為它們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即使證兼瘀、兼疼或兼外感,亦可使用。
總結:
理血湯在不同醫學著作中,其主治和組成有較大差異。《目經大成》中主要用於眼科疾病,側重於調和榮衛、養血疏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主要用於出血性疾病,側重於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兩者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靈活運用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生地2錢,當歸1錢,丹皮8分,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5分,赤苓8分,香附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理血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理血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生地2錢,當歸1錢,丹皮8分,川芎1錢,桃仁1錢,紅花5分,赤苓8分,香附2錢。 主治:瘀滯。
理血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山藥1兩,生龍骨(搗細)6錢,生牡蠣(搗細)6錢,海螵蛸(搗細)4錢,茜草2錢,生杭芍3錢,白頭翁3錢,真阿膠(不用炒)3錢。 主治:血淋及溺血、大便下血證之由於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