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黃雙解散

BAN HUANG SHUANG J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4%
膀胱經 11%
腎經 11%
胃經 7%
膽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斑黃雙解散方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 清熱利濕、退黃解毒 的功效。

茵陳蒿味苦性寒,擅長清熱利濕,尤其對濕熱黃疸有顯著療效。方中以其 疏肝理氣、利膽退黃 ,可有效改善肝膽濕熱所致的皮膚斑黃、小便黃赤等症狀。

此外,茵陳蒿亦能 解毒消腫,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黃疸及其他皮膚病的功效。

「斑黃雙解散」方劑中加入豬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方中加入豬苓,可利水消腫,清除體內濕熱,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斑黃病症。
  2. 清熱解毒:豬苓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熱毒,進一步改善斑黃病症。同時,豬苓也能幫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體而言,豬苓在「斑黃雙解散」方劑中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斑黃病症。

「斑黃雙解散」方劑中使用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使用茯苓,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濕熱所致的斑黃,同時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順暢。
  2. 清熱解毒,寧心安神:茯苓還有清熱解毒、寧心安神的功效。濕熱蘊積,可導致心神不寧,茯苓可清熱解毒,安神定志,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煩躁不安。

斑黃雙解散方劑中使用澤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斑黃雙解散主要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黃疸等。澤瀉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清利濕熱,促進體內濕邪排出,從而改善皮膚病症。
  2. 通淋止痛:斑黃雙解散中也常加入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芩、梔子等,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尿路刺激。澤瀉能通淋止痛,緩解尿路刺激,避免藥物副作用。

斑黃雙解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斑黃雙解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斑疹、黃疸等病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緩解溼熱對皮膚、肝膽的損傷。

二、滋陰生津: 生地黃還具有滋陰生津的功效,可改善溼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小便不利等症狀,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加速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斑黃雙解散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溼熱蘊結的功效。

「斑黃雙解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緩和藥性之效,能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熱燥濕之性,使藥性協調,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解毒、緩急、潤肺、健脾之功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增強其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增強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總而言之,甘草在「斑黃雙解散」方劑中起著重要作用,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斑黃雙解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斑黃雙解散所治的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白芍可以清熱涼血,緩解疼痛,達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2. 養血柔肝:白芍還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可以滋養肝血,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肝臟功能恢復。對於斑黃雙解散所治的肝經鬱熱、血瘀所致的症狀,白芍可以通過養血柔肝,促進血行,達到散瘀止痛的效果。

斑黃雙解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斑黃雙解散方主要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濕疹等症狀,而當歸能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濕熱所導致的血液瘀滯,有利於消除黃疸,改善濕疹。
  2. 養血潤燥:當歸兼具養血潤燥之效。濕熱蘊結易傷津液,導致皮膚乾燥、瘙癢,當歸能滋養氣血,潤澤肌膚,緩解皮膚乾燥,減輕濕疹的瘙癢症狀。

總之,當歸在斑黃雙解散方中起到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濕疹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斑黃雙解散」由茵陳蒿、豬苓、茯苓、澤瀉、生地黃、甘草、白芍、當歸組成。該方劑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多種功效。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藥用價值。它可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作用。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藥用價值。其中,利水消腫為其主要藥用價值,可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等證。此外,豬苓還能保護肝臟,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緩解口渴、口乾等症狀,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道液,從而止瀉。豬苓亦有止嘔作用,能緩解嘔吐症狀,增強食慾,提高體力。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藥用價值。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藥用價值。澤瀉能通行小便,幫助排出多餘的水分,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澤瀉能清熱利尿,是中醫學中之澀精止遺要藥,主治遺精、早洩等男性疾病。澤瀉含多種有效成分,如澤瀉苷、澤瀉素等,能促進骨骼和軟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生長,提高骨骼和軟組織的強度和彈性,增強骨骼和肌肉力量,強筋骨。澤瀉亦可止嘔,具平肝瀉火、疏通腸胃之效,可緩解消化不良、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調節神經系統,減輕胃部不適、噁心感。

生地黃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藥用價值。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藥用價值。臨牀上,甘草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藥用價值。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能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能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藥用價值。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液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總之,中藥方劑「斑黃雙解散」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多種藥用價值。該方劑組成合理,各味藥材相輔相成,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該方劑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鹽水洗、焙)、炒梔、生地、甘草、白芍、當歸(酒洗)。
斑、黃併發:從兄秉欽病發黃,旋即發斑。余往診視,甚覺駭異。以其素虛,隨用托里舉斑湯、茵陳五苓散二方中採擇加減服之,斑、黃並治,冀可奏效。服一劑,次早戰汗後,斑、黃並退,其病豁然。隨名其方曰「斑黃雙解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肺炎

相同名稱方劑


斑黃雙解散,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茵陳、豬苓、茯苓、澤瀉(鹽水洗、焙)、炒梔、生地、甘草、白芍、當歸(酒洗)。 主治:傷寒、瘟疫,斑、黃並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