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茵陳湯中加入茵陳蒿,乃因其藥性苦寒,善於清熱利濕,解毒退黃。
茵陳蒿性味辛、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解毒消腫之功效。其主要成分為揮髮油、黃酮類、生物鹼等,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紅素的代謝,從而達到退黃的效果。
此外,茵陳蒿對於濕熱所致的黃疸、濕疹、水腫等症狀亦有良好療效。故在山茵陳湯中加入茵陳蒿,旨在增強其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黃疸病症的目的。
山茵陳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
山茵陳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阻滯、小便不利等症狀。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過多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有助於疏通水道,使小便通暢。此外,澤瀉還具有清熱除煩的作用,可以緩解濕熱所致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因此,澤瀉的加入可以增強山茵陳湯利水滲濕、清熱除煩的功效,有助於更好地治療濕熱阻滯、小便不利等病症。
山茵陳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可協助山茵陳湯清除濕熱,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發熱、腹痛、小便赤澀等症狀。
- 利水通淋:天花粉能利水通淋,對於濕熱引起的泌尿系統疾病,如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也能發揮輔助作用,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緩解症狀。
山茵陳湯中包含豬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山茵陳湯主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而豬苓可以利水消腫,通利水道,協助茵陳蒿等藥物清熱利濕,通暢水道,改善黃疸症狀。
- 健脾益氣:豬苓兼具健脾益氣的功效。濕熱病邪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豬苓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濕熱黃疸。
山茵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山茵陳湯以茵陳蒿為主藥,性寒苦,擅長清熱利濕。甘草性甘平,味甘緩和,可以調和茵陳蒿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配合茵陳蒿,可以增強其利濕退黃的效果,並保護脾胃,避免因長期服用寒涼藥物而導致脾胃虛弱。
山茵陳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解毒之效,但其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地黃則性寒涼,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茵陳蒿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同時,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補益陰血,防止因清熱利濕而導致陰虛內熱。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可以使山茵陳湯的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並且更有效地清熱利濕、退黃解毒。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山茵陳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述
山茵陳湯,以茵陳蒿為主藥,搭配澤瀉、天花粉、豬苓、甘草、生地黃等藥材組成,在古代文獻中主要用於治療新生兒因母體熱毒所致的「眼閉不開」之症,並兼具治療其他濕熱相關病症的功效。此方劑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母病及子」的理論,也展現了透過調整母體氣血以治療嬰兒疾病的思路。
主治功效
- 治療新生兒眼閉不開: 古籍中明確指出,山茵陳湯的主要適應症為「小兒初生眼閉不開」,其病因多為「產母食熱毒之物」。此症狀的表現為新生兒眼瞼緊閉,難以睜開,嚴重者甚至伴有眼部紅腫、潰爛。山茵陳湯通過清熱利濕,祛除母體熱毒,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治療癉瘧: 《活人事證方後集》記載,山茵陳湯可用於治療「癉瘧」,其症狀為發作時「熱多寒少,忽熱而不寒,頭痛不安,身上肌肉,忽然通身俱黑,大腑祕熱,小便黃赤」。此處「癉瘧」即為濕熱鬱滯之病,山茵陳湯透過清熱利濕,化解體內濕熱,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 治療黃疸: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提及,山茵陳湯可用於治療黃疸,並常與其他藥物(如溫白丸、嘉禾散、五苓散)搭配使用。這表明山茵陳湯在治療黃疸中具有輔助作用,可能透過利濕退黃的功效,加速病情的恢復。
- 其他濕熱相關病症: 從方劑組成來看,山茵陳湯具有清熱利濕的整體功效。古籍中雖未詳述其他適應症,但根據方中藥材的藥理特性,可知此方可能適用於其他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疾病,如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等。
治療原理
山茵陳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 方中主藥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熱毒,特別是肝膽濕熱。文獻中多次提及「母食熱毒之物」導致嬰兒眼疾,可見此方在清熱解毒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
- 利水滲濕: 澤瀉、豬苓均為利水滲濕之藥,能透過利小便的方式,排出體內多餘的水濕。此舉不僅有助於消除水腫、降低體內濕熱,也能減輕肝膽負擔,促進黃疸消退。
- 滋陰生津: 生地黃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的功效。在清熱利濕的同時,能防止過度耗傷陰液,並能調整母體氣血,使之能夠透過乳汁來改善嬰兒的體質。天花粉也能起到清熱生津的作用。
- 調和諸藥: 甘草作為調和諸藥的藥材,能夠緩和藥性,使其整體作用更加平和。甘草亦能益氣,有助於提升整體氣血運作。
- 針對「母病及子」: 山茵陳湯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通過調整母體氣血,來達到治療嬰兒疾病的目的。古籍中強調,母親服用此方,可透過乳汁傳遞藥效,從而改善嬰兒的病症。這種「內外兼治」的思路,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特色。
總結
山茵陳湯的組成,以清熱利濕為核心,同時兼顧滋陰生津、調和諸藥。此方在古代醫學中,主要用於治療新生兒因母體熱毒所致的眼閉不開,並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癉瘧、黃疸等病症。 其治療原理在於透過調整母體氣血,清除熱毒、利水滲濕,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方在應用中體現了「母病及子」的理論,也展現了中醫在治療兒科疾病時的獨特思路和方法。
傳統服藥法
山茵陳3錢,澤瀉3錢,瓜蔞根1錢半,豬苓1錢半,甘草(生)1錢半,生地黃1錢半。
水煎,產母用此釀乳,食後服。初服、2服,且捏去宿乳,第3服後,卻令兒吃乳,若母自乳亦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 山茵陳湯是一種比較溫和的中藥配方,一般人群均可使用。但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具體的注意事項如下:
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山茵陳湯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小便黃赤等副作用,應注意觀察。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生或藥師。
相同名稱方劑
山茵陳湯, 出處:《醫統》卷八十八。 組成:山茵陳3錢,澤瀉3錢,瓜蔞根1錢半,豬苓1錢半,甘草(生)1錢半,生地黃1錢半。 主治:産母食熱毒之物,以致小兒初生眼閉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