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湯

JI Y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肺經 17%
胃經 14%
肝經 13%
大腸經 9%
脾經 8%
膽經 8%
三焦經 2%
腎經 2%
小腸經 2%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濟陰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濟陰湯以清熱解毒為主,連翹可輔助其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2. 疏散風熱: 連翹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犯肺、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症有較好的療效。濟陰湯中,連翹可協同其他藥物疏散風熱,解除表邪,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之目的。

濟陰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濟陰湯主治熱病傷陰,高熱煩渴,神昏譫語,脈細數等症,梔子可清泄心火,降解熱毒,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清熱解毒,降溫退熱的作用。
  2. 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濟陰湯中加入梔子,有助於清熱涼血,止血止渴,更全面地緩解病症。

濟陰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濟陰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陰虛內熱,證見發熱盜汗、口渴咽乾、心煩不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黃芩可以清瀉心肺之熱,涼血止血,緩解熱症,並兼顧陰虛內熱所致的出血症狀。
  2. 燥濕止瀉,解毒消腫:黃芩還有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功效。濟陰湯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如黃連、生地黃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的作用。黃芩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並輔助止瀉,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濟陰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燥濕止瀉等功效。濟陰湯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高熱、煩躁、口渴、神昏、心煩不安等,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抑制邪熱: 濟陰湯中的其他藥物如生地黃、麥冬等,主要作用於滋陰降火,而黃連則可以起到抑制邪熱的作用,避免陰虛火旺,避免滋陰藥物過於滋膩,造成脾胃虛弱等副作用。

因此,黃連在濟陰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抑制邪熱的功效,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濟陰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1.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善於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達到調和肝脾之效。濟陰湯治以血虛陰虧,肝腎不足,症見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白芍在此可滋養肝陰,緩解肝陰不足所致的肝火上炎,達到滋陰降火之效。
  2. 止痛止瀉: 白芍具有止痛止瀉的功效,能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腹痛,亦可止瀉止痢。濟陰湯中加入白芍,不僅可以滋陰降火,更可以緩解因陰虛火旺所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濟陰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之效。

濟陰湯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初起,邪熱犯肺,症見發熱、咳嗽、咽喉疼痛、口渴等。金銀花可清解肺熱,散邪止咳,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有助於緩解溫病初起時的症狀。

濟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濟陰湯以滋陰清熱爲主,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陽,更利於患者接受。
  2. 緩解副作用: 濟陰湯中部分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口渴、乏力等。甘草味甘,能緩解這些副作用,使患者更舒適地接受治療。

甘草在濟陰湯中,如同藥方中的“和事佬”,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緩解副作用,使藥效更佳,患者更易接受。

濟陰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血瘀疼痛等症狀,牡丹皮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

2. 抑制炎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含有牡丹酚、芍藥苷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對於某些炎症性疾病,牡丹皮可以幫助消炎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濟陰湯中加入牡丹皮,能有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濟陰湯」主治功效分析

基於古代文獻的綜合分析,「濟陰湯」的功效主治及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濟陰湯」在古代文獻中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瘡瘍腫痛屬純陽證: 即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發熱、口渴,脈滑數有力等症狀。(如《保嬰撮要》、《景嶽全書》、《証治準繩‧瘍醫》、《吳氏醫方彙編》、《羅氏會約醫鏡》、《醫學集成》等)
  2. 妊娠胎漏,經血妄行: 由於胎息不實、勞役過度或房室不節等原因導致的妊娠期陰道出血,伴有腰痠腹痛等症狀。(如《驗方新編》、《胎產祕書》、《高淑濂胎產方案》)
  3. 陰虛小便不利: 因陰分虧虛,津液不足,導致小便量少、排出困難等症狀,甚至可發展為水腫。(如《醫學衷中參西錄》)

治療原理:

「濟陰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熱者寒之」、「虛則補之」等原則,根據不同的病症,方劑的組成和功效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1. 治療瘡瘍腫痛: 方中以連翹、金銀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藥;黃芩、黃連、梔子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防止苦寒藥物傷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2. 治療妊娠胎漏: 方中以阿膠補血止血,滋陰養胎為主藥;白朮健脾益氣,固攝胎元;地黃、白芍、當歸、川芎補血活血,調經安胎;砂仁理氣安胎;條芩清熱安胎;蘄艾溫經止血,安胎;香附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糯米補中益氣,固攝胎元。諸藥合用,共奏補血止血、益氣安胎之效。
  3. 治療陰虛小便不利: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的「濟陰湯」以熟地滋陰補腎為主藥;龜板滋陰潛陽;白芍滋陰養血,利小便;地膚子利水通淋。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利水通淋之效。

總結:

「濟陰湯」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在不同的醫學典籍中,其組成和主治略有差異。總體而言,該方以清熱解毒、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為主要功效,可根據具體病症進行加減化裁。通過對古代文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濟陰湯」的應用和發展,為現代中醫臨牀應用提供參考。

傳統服藥法


懷熟地1兩,生龜版5錢(搗碎),生抗芍5錢,地膚子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瘡瘍發紅腫痛、發熱的疾病,若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熱毒熾盛證候者,可加大黃、知母等清熱解毒之品;若有腫痛明顯者,可加大白芍、甘草等緩急止痛之品;若有氣血不足者,可加當歸、熟地黃等補血養血之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濟陰湯, 出處:《衷中參西》卷上。 組成:懷熟地1兩,生龜版5錢(搗碎),生杭芍5錢,地膚子1錢。 主治:陰分虛損,血虧不能濡潤,小便不利。

濟陰湯, 出處:《外科樞要》卷四。 組成:連翹1錢,山梔(炒)1錢,黃芩1錢,黃連(炒)1錢,芍藥1錢5分,金銀花3錢,甘草1錢,牡丹皮1錢2分。 主治:瘡屬純陽,腫痛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