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療五痔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五痔多因溼熱內蘊、血瘀不通而致,赤小豆能清熱解毒,化瘀止痛,有效緩解痔瘡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利水消腫,通便排毒: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幫助體內溼熱排出,減輕肛門周圍的腫脹,同時也能促進腸道蠕動,通便排毒,預防便祕,減少痔瘡的反覆發作。
療五痔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固脫,止血生肌: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痔瘡多因氣虛血瘀,導致肛門部位失血、疼痛、腫脹等。黃耆能補益中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止血生肌,緩解痔瘡症狀。
2. 扶正祛邪,增強體質: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抗病能力。痔瘡患者往往體質較弱,容易反覆發作。加入黃耆能扶正固本,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從而減少痔瘡復發的機率。
療五痔散是針對痔瘡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附子,這一成分的選擇是經過深入考量的。附子具有溫陽散寒的特性,能夠有效改善由寒邪侵襲所引起的痔瘡症狀。痔瘡的成因多樣,包括氣血運行不暢、寒凝血瘀等。使用附子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陽氣,從而緩解患者的痛苦。此外,附子還能加強體內的陽氣,提升整體的免疫功能,對抵抗外邪入侵至關重要。
在臨牀應用中,附子的溫熱性質可幫助舒緩由寒所引起的痔痛,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出血情況,促進痔瘡的康復。綜合來說,附子在療五痔散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改善病症,還能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成為治療痔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因素使得附子在中醫藥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有助於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療五痔散中加入白蘞,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燥濕:白蘞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止痛止癢之效。五痔多因濕熱蘊結、血脈瘀滯而致,白蘞可清熱燥濕,消除局部腫痛、瘙癢等症狀。
- 消腫止痛:白蘞具有一定消腫止痛作用,可緩解痔瘡引起的疼痛、腫脹等不適。
因此,白蘞在療五痔散中,可有效緩解痔瘡所引起的濕熱、腫痛、瘙癢等症狀,起到清熱燥濕、消腫止痛之功效。
「療五痔散」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五痔多因脾虛濕熱、氣滯血瘀、寒凝血脈等因素引起。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緩解痔瘡的寒凝血脈、疼痛不適。同時,桂枝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腫脹疼痛。
因此,桂枝的加入有助於改善五痔的寒凝血脈、氣滯血瘀等症狀,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為療五痔散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療五痔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收斂止血: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止血的功效。對於痔瘡引起的疼痛、出血等症狀,白芍能起到緩解和止血的作用。
- 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癒合: 白芍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利於痔瘡的消腫和癒合。其養血功效也能補充因出血而造成的血虛,有利於痔瘡的恢復。
綜合而言,白芍在療五痔散中發揮了緩解疼痛、止血、促進癒合等作用,是治療痔瘡的重要藥材。
「療五痔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燥濕、止血消腫之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可清泄腸胃熱,燥濕止瀉。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痔瘡,黃芩能清熱燥濕,消炎止痛,減少腫脹,並可收斂止血,改善痔瘡出血症狀。
此外,黃芩亦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預防感染,進一步促進痔瘡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療五痔散》主治「酒客勞及損傷,下部中傍孔,起居血縱橫出」。此症描述因長期飲酒(酒客勞)、外力損傷或勞損,導致肛門周圍(下部中傍孔)出現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多(血縱橫出),推測應為痔瘡出血或肛門瘻管等病症。古代將痔瘡歸為「五痔」(如牡痔、牝痔、腸痔、脈痔、血痔),此方針對氣血失調、濕熱瘀滯所致之下部出血,兼顧止血與調理體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赤小豆(炒):
性平,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炒用兼能健脾。針對濕熱下注之痔瘡腫痛,輔助緩解局部鬱滯。黃耆:
補氣升陽,固表托毒。用於氣虛所致久不收口或出血,助提升正氣以斂瘡。附子(炮)、桂心:
溫陽散寒,通行經絡。炮附子減其毒性,保留溫腎助陽之力;桂心溫通血脈,改善局部血行障礙。二者合用,針對虛寒或瘀滯導致之血不歸經。白蘞:
清熱解毒、斂瘡生肌,可治瘡瘍久不癒合。與黃耆協同,一清一補,促進潰瘍修復。芍藥:
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助止血並舒緩肛門痙攣疼痛。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止血。針對酒客濕熱蘊結之出血,與赤小豆共清下焦濕熱。
整體方義:
此方以「溫通散寒、益氣止血」為主軸,兼顧清熱利濕。炮附子、桂心溫通經脈,改善氣血滯澀;黃耆補氣攝血,配合芍藥斂陰;赤小豆、黃芩、白蘞清解濕熱瘀毒。酒送服取其辛散之力,助藥行散至病所。全方適用於虛寒夾濕熱、氣血失調之痔瘡出血,通過調暢氣血、寒熱並用,達到止血消腫之效。
推論延伸:
若無明顯虛寒(如純屬濕熱下注),附子、桂心之溫燥需謹慎;而「酒客勞」體質多濕熱,故配伍黃芩、赤小豆制衡。體現古代「寒熱並調、標本兼顧」的組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4分(炒),黃耆3分,附子(炮)1兩,白蘞1兩,桂心1兩,芍藥2分,黃芩2分。
止血。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療五痔散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療五痔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五。 組成:赤小豆4分(炒),黃耆3分,附子(炮)1兩,白蘞1兩,桂心1兩,芍藥2分,黃芩2分。 主治:止血。主治:酒客勞及損傷,下部中傍孔,起居血縱橫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